#夏季圖文激勵計劃#當日本防衛大臣中谷元再次將中國列為"最大戰略挑戰"時,這份年度防務白皮書已經連續三年重復同樣的論調,卻始終回避一個根本問題: 究竟是誰在東亞不斷制造安全困境?
日本一邊指責中國軍力增長,一邊自己的防衛預算連創新高;一邊炒作臺海危機,一邊加速向菲律賓輸送軍艦。這種自相矛盾的邏輯背后,暴露的不僅是戰略焦慮,更是某種精心設計的政治算計。
(圖1)
白皮書對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描述堪稱教科書式的雙標。
它用"前所未有"來形容解放軍的核、導彈、海軍和空軍能力發展,卻絕口不提日本正在研發的遠程打擊武器和航母化改造(如圖1)。
當日本自衛隊的F-35機隊規模躍居亞洲第一時,日本的"受害者敘事"顯得格外刺眼。更諷刺的是,報告特別強調中國活動范圍從第一島鏈擴展到第二島鏈,卻刻意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這些海域本就是國際公海,而日本所謂的"島鏈"戰略本身,就是冷戰思維的遺毒。
在臺海問題上,白皮書的敘事套路更加明顯。
將解放軍例行演訓污名化為"制造既成事實",卻對美日持續對臺軍售視而不見;渲染兩岸軍力失衡,卻從不提及正是外部勢力的干預才真正改變了臺海現狀。
這種選擇性失明的背后,藏著日本某些政客的危險盤算:通過將臺灣問題與釣魚島爭端捆綁,試圖把中美戰略競爭轉化為自身擴軍的借口。
報告中那個看似專業的"灰色地帶行動"指控,實則是為日本突破和平憲法限制鋪設輿論基礎。
(圖2)
最耐人尋味的是白皮書對中俄互動的過度反應。
中俄聯合巡航(如圖2)被描述成"對日武力展示",這種被害妄想式的解讀恰恰暴露了日本的地緣政治困境——當它選擇充當美國"印太戰略"馬前卒時,就注定要承受與鄰國關系惡化的代價。
而日本向菲律賓提供二手軍艦的舉動,與其說是防務合作,不如說是企圖復制"以鄰為壑"的殖民時代策略,在南海復制另一個東海困局。
中國的回應直指問題核心。當中國外交部批評白皮書"歪曲事實"時,其實是在揭露一個更深刻的悖論:一個從未徹底反省侵略歷史的國家,憑什么以"安全守護者"自居?中國國防部選擇在抗戰勝利80周年節點提醒日本"深刻反思",這記歷史警鐘敲打得恰逢其時。
畢竟,當日本政客在靖國神社鞠躬時,亞洲各國看到的不是和平承諾,而是軍國主義幽靈的徘徊。
就連美國軍事專家格蘭特·紐瑟姆都不得不承認,這份白皮書在實操層面近乎紙上談兵。日本自衛隊至今仍缺乏完整作戰體系,卻熱衷于渲染"中國威脅",這種言行脫節暴露出更深層的戰略尷尬。
(圖3)
但問題是,當日本把中國這個最大貿易伙伴硬生生塑造成安全威脅時,它準備好承受經濟與安全的雙重反噬了嗎?
從東海油氣田(如圖3)到臺海航線,從半導體供應鏈到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中日之間存在著遠比軍事更復雜的相互依存。日本防務精英們似乎忘了,當他們用冷戰兵棋推演的思維來處理21世紀的大國關系時,真正威脅區域穩定的恰恰是這種非敵即友的對抗邏輯。
畢竟,歷史已經證明,在東亞這片經歷過戰爭創傷的土地上,制造假想敵的代價,最終都會轉化為所有國家共同承受的安全赤字。
日本防務報告年復一年地重復相似論調,反映的不僅是戰略焦慮的加深,更是某種政治惰性——當面對中國崛起這個既定事實時,日本的選擇不是調整認知框架,而是不斷強化對抗敘事。
這種思維定式下產生的政策建議,注定難以跳出"安全困境"的惡性循環。而對于整個東亞地區來說,真正的危險或許不在于軍力對比的數字變化,而在于這種固化的零和思維正在侵蝕來之不易的和平發展共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