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武漢的一個農民在耕地時,挖出一只銅罐,他覺得銅罐沒用,幾次丟棄,誰知均未成功,如今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1978年,武漢漢陽縣文化館拆遷,工作人員在清理館中藏品時,偶然發現一只古樸的青銅器,經專家鑒定為商朝晚期的青銅“罍”,是國家一級文物。
在此之前,青銅罍差點被賣到垃圾站,又在倉庫里吃了好多年的灰,從出土到出名,經歷了曲折的過程,任誰看了都會說一句“好險沒丟”!
罍是一種祭祀盛酒的器皿,在商朝時期是王公貴族的專屬用具。
漢陽縣發現的這只青銅罍高38.5厘米,上下狹小,中間寬廣,呈現方形,工藝精細,罍身雕刻繁復的鳳凰紋樣,因此得名“鳳紋青銅方罍”。
鳳紋青銅方罍對研究商朝的歷史和工藝有很高的價值。
根據史料記載,商朝的疆域在黃河流域,鳳紋青銅方罍的出現推翻了這一論證,證明商朝的活動范圍已經拓展到長江流域,并且有貴族在這一帶活動。
那么,承載著商朝記憶的鳳紋青銅方罍又是怎么被發現的?
事情還要從1966年說起。
時值春季,萬物復蘇,農民王體坤正驅趕著老黃牛耕地,鐵犁耙忽然撞到一個堅硬的東西,發出“當啷”一聲巨響。
王體坤扒開土塊,看到鐵犁耙上套著兩個鐵環,鐵環一端深埋在土里,他扯了扯,感覺下面還連著更重的東西。
王體坤擔心異物會損壞犁耙,掄起鋤頭將地下的東西刨出來,竟是一個裹滿泥土的大疙瘩,他拿到河邊洗干凈,這才意識到刨出來的竟然是個銅罐。
他繼續刨,又刨出來5個小銅罐,從造型和外觀看,和大銅罐應該是一起的。
王體坤并不清楚這是什么東西,只知道銅制品能換錢,準備拿回家去,結果走到村口,經人提醒才知道這是古代的陪葬品。
死人的東西不吉利,他手忙腳亂地將銅罐丟到村口,懊惱自己白費了力氣。
村口每天人來人往,大家看到倒在土里的銅罐都會下意識地躲開,生怕沾染上晦氣。
后來,村長覺得好歹是銅制品,出面將銅罐搬到倉庫里,準備找機會賣給廢品站。
就這樣過了很久,有一年,來了幾名收文物的人,聽說村里有古董,將幾個銅罐買了去,結果沒過幾天,又把東西退了回來,原因是找人鑒定,都說不值錢。
村長就將東西丟回到倉庫里,從此再也沒人關注。
到了1968年,村民清理倉庫時又看到了銅罐,決定送到廢品站賣掉,結果廢品站嫌棄含銅量不純,拒絕收購。
就在村民準備將銅罐再次丟棄的時候,意外遇到漢陽縣委副書記趙開祥,趙開祥一眼認出這東西是古董,于是聯系縣文化館買下了銅罐。
縣文化館的人雖然知道銅罐是文物,但是對其價值一無所知,買下后繼續丟進倉庫里吃灰,期間還丟失了5個小銅罐和大銅罐的蓋子。
轉眼過了10年,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才想起來將銅罐上報。
武漢市文物管理處請來文物專家李家煜幫忙鑒定,這才得知這只銅罐是商朝的文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如今,鳳紋青銅方罍已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成為武漢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