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斯人已逝,典范猶存。荊楚社科名家、美學大家劉綱紀教授,辭世已逾六載。今余仲廉博士《中國書法美學解構與建構》新書付梓,先生昔年為其所作序言,終得面世,手澤如新。展讀之際,先賢風范宛在,諄諄教誨猶聞。先生此序,非唯嘉勉后進之言,實乃文化復興之論,所闡發者,直指肯綮,切中時需:復古絕非抱殘守缺,亦非拒絕新變;唯有溯其本源,歸其法度,方能顯其正道,返古開新。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時代賦予社科學術界的文化使命。先生昔年所言,與今日文化思潮遙相呼應,其理漸明,其旨愈深。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必須堅持“兩個結合”,賡續文化根脈,植根文明沃土,扎根中國實踐,不斷彰顯中華文化主體性,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
這樣的時代語境下,先生序言中所蘊含的歷史觀與方法論更顯珍貴。如果說文中“溯源重構”、“歸守法度”概念的提出,要求我們回歸本土,還原文化;那么對“復古”概念的深刻重釋,以及對其歷史性誤讀的理性剖析,則破除了學術窠臼,拓展了當代文化研究視域。這無疑是一場解構與建構、守正與創新的學術實踐。
先生高論,歷久彌新,猶能啟迪后世,垂范學林。今特刊此序,以饗讀者。
(源自湖北省社科聯公眾號,經授權后重新配圖轉載)
劉綱紀先師
溯源重構,復古顯道——《中國書法美學解構與建構》序
文/劉綱紀
今年的天氣有點反常,往年清涼的珞珈山,立秋后的一周,依然炎熱如酷暑。彭富春教授陪同他的學生余仲廉來訪,說余仲廉的博士論文《中國書法“復古”問題的美學研究》即將出版,特來征求我的意見,還需要作怎樣的修改,并請我寫序。
余仲廉也算是我的學生,他聽我的課時,發言積極、思想活躍。他熱愛學習、善于思考、愛好廣泛,常就詩詞和書法與我討論。他在“珞珈詩派”的創建與發展上作出了不小的貢獻。他寫完博士論文初稿,就拿來向我請教。我看后對他說,論文的立意和選題都很好,但有關“復古”與“拓新”關系的論述還不夠清晰。
于是,他按我之意進行了多次修改。他博士論文答辯之前,又將修改的論文拿來讓我指導;我看后很滿意,便對他說:“這下盲評都會得優。”結果正如我言。他的博士論文答辯我也參加了,他的表現很出色,參評老師都給予全優。我認為這樣優秀的論文應該出版,現請我寫序,欣然允予。
書法研究一直是中國藝術、審美與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課題,同時也是博士論文選題、寫作與探究中的重要問題。而“復古”不僅是中國文化傳統中獨特存在與不可替代的審美現象,更是中國書法史上經常出現爭論的問題。書法復古之所以有其藝術、審美的合理延續性和歷史的必然性,不僅在于書法的學習、練習、欣賞等離不開,并且在于書法的傳承、創作、創新仍然離不開。可以說,書法是一門在復古中得以延展前行與不斷建構的藝術。因而,書法的當代重構與發展,必然離不開對復古的回望與追溯。
在追溯書法的本源時,余仲廉提出書法復古是由中國古代的歷史性思維以及自然性思維所影響的,同時也是由書法這門古老傳統藝術的本性所規定的。應當說,余仲廉《中國書法“復古”問題的美學研究》一文或現定名為《書道窮源》一書的思考,是受到了彭富春教授美學思想的啟發和影響,也是我書法美學理論某些部分的拓展和外延;不過,我看其寫作內容和語言形式,更多的是出自我的美學觀點。
論文以“復古”為主基調,卻始終旗幟鮮明地闡述“復古”并不等同于守舊,而是具有返本窮源、追溯和顯現自然與“道”的根本意義。重點強調絕不能把書法復古解讀與歸結為守舊,更不能把書法復古看成是拒絕創新與發展。論文全面地詮釋了“復古”與“拓新”關系,系統地揭示了“復古”的內涵,全面地分析了“復古與書法”的真正本性意義和發展脈絡史,這無疑是對書法研究的突破與創新。
從“五四運動”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與“復古”問題有關的思考和研究在文學、藝術中消失了,與“復古”問題有關的話語也未能進入書法藝術與美學研究的視野與領域,與書法復古問題有關的研究也沒有得到學術界應有的重視。其根本原因在于整個時代把“復古”政治化、社會意識形態化了,許多學者與研究者對“復古”充滿了誤讀與曲解。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制約與限制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研究與發展。因此,余仲廉博士論文選題的難能可貴,就在于他選擇了這一極其重要又常被忽視的問題,這充分彰顯了他的學術勇氣、執著的研究精神和相關學術知識的深厚積累與沉淀。
余仲廉的博士論文在對書法復古問題進行充分整理與辨析的基礎上,實現的創新主要有:對中國書法史上常見的“復古”現象,進行了理論性的探討與獨特的分析;對“復古”的根源、目標與方向以及“復古”對書寫的影響等問題進行了多層面、多維度、系統的梳理,也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與討論;從審美的獨特視角探討了書法之所以具有藝術品質與審美價值,在于以“復古”作為支撐建構了可以依托的精神與文化傳統。這些學術創新是作者從哲學美學的視角進行的研究所得,是與他較長時間的理論準備和書法實踐分不開的。
論文值得肯定與贊許的是對“復古”進行了新的解讀,強調并指出書法復古并非守舊,同時也非簡單地沿襲與模仿古人,而是通過復歸歷史、自然與文情以達到尋“道”、顯“道”的目的;也即是說,歷代書法創作中的復古在本質上是經由復歸歷史、文情與自然,從而讓“道”得以顯現、重構和生成。
通過論述“復古”至“顯道”的過程,闡釋了書法復古的必然性與重要性。論文還主張與強調了書法復古的思想意義與當代價值,反思與批判了那種把復古等同于“落后”與“守舊”的看法。這一觀點對書法復古的意義及其當代重構具有很好的借鑒與參考價值。
論文主張“復古”并不等于守舊與落后,而是具有返本窮源的原初意義。論文論述的“古”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概念,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中國美學概念,代表著中國傳統和現代特有的審美文化與價值的概念。因此,證明了書法復古及其建構具有積極的、正面的意義,是書法審美擴展與風格創新的基本方式。
并且在研究與論述里,通過獨特的學術視野與理論,克服與超越了復古與守舊的等同論,以及復古與創新的對立論等理論與思想的誤區,為“復古”的論證與辯護提供了法度與思想上的系統依據。
論文的主要觀點,我是認同的。在中國“復古”思想文化的影響下產生的書法復古,維系了書法這門獨特藝術持續而頑強的傳統,促使其在世界藝術多元化里生成與建構獨有的精神與文化特質。
在“復古”的分析、揭示與重構里,論文清晰地論述了“復古”對于書法藝術的意義,闡明了書法復古與拓新之間所具有的根本關聯,以及“復古”在書法教育與研究中的獨特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對當代書法藝術的審美、傳承、發展等具有較好的借鑒意義。
不過,如果在出版成書之時,將理論內容匹配上相對應的書法作品并予以解讀會更加溢彩,更能讓讀者和研究者獲益,這是一件對書法、書法美學發展大有益處的事。
以此為序。
2019年10月28日于珞珈山
《書道窮源》作者簡介:
余仲廉,湖北石首人;哲學博士,詩人、作家、書法理論家和批評家;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校教授,湖北省美學學會副會長,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辭賦工作委員會顧問,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高校詩歌工作委員會顧問,珞珈詩派研究會名譽會長,華中師范大學校園文化發展基金會名譽會長。
著有《行悟人生》《書道窮源》《六根弦音》《靈魂的解讀》《珞珈山起風了》《鄉關何處尋舊夢》《椿萱集》《我的所有》《浮生拾慧》《人生百要》《〈道德經〉精義》等廿余部著作。在《中國書法》《解放軍美術》《正信》等期刊上發表了數十篇學術論文,在許多著名報紙和雜志上發表了數百篇詩詞、雜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