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風向變了!法國總統馬克龍透露,早在今年2月,他就一直在策劃組成一個聯盟,旨在援助烏克蘭。目前,已經有北約、親歐美國家在內的30多個國家和組織參與進來。馬克龍不僅居中調度,還在7月13日宣布,2026年將追加35億歐元軍費,2027年再加30億歐元,要讓法國總軍費達到640億歐元。德國電視二臺12日也報道,7月底,烏克蘭將接收數百枚德國遠程導彈。
這陣仗乍一看挺唬人,但稍微扒拉下數據就露餡了——2023年法國軍費才440億歐元,按照這個增速,到2027年軍費占GDP比重也就剛過2%,連北約自己定的標準都沒達標,更別說跟俄羅斯的“戰爭動員模式”硬碰硬了。
德國那邊更有意思,電視二臺高調宣布7月底要給烏克蘭送數百枚遠程導彈,可這些導彈全是德國自掏腰包買的美國貨,相當于把歐盟的錢轉手給了美國軍工復合體,到最后還是美國悶聲發大財!
至于其他聯盟成員,其實都是“紙糊的巨人”。美國深陷烏克蘭、以色列、亞太三線作戰泥潭,國防部那幫鷹派天天喊著“加大軍援”,可國會山的老爺們早就被戰爭開支嚇破膽——光2024年北約軍費就砸了1.4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軍費的56%,再這么燒下去,歐洲老百姓該上街抗議了。
更搞笑的是特朗普,一邊說要給烏克蘭送“愛國者”導彈,一邊讓副防長放風“美國的敵人是中國”,這種精分操作把歐洲盟友都整懵了:合著我們出錢出力,最后是給別人做嫁衣?
至于俄羅斯這邊的“神秘援軍”,必然是朝鮮和老撾了。朝鮮倒是實在,一口氣給俄羅斯整了3萬余名士兵,外加1200萬枚炮彈,裝了28000個集裝箱,這數字聽起來挺嚇人,可換算成每天消耗量,也就夠俄軍打半個月——畢竟俄烏前線每天炮彈消耗量都在5萬發以上。
老撾更絕,派了50人的排雷工兵部隊去俄控區,這規模,說是“象征性支持”都算抬舉,頂多算給俄羅斯遞了張“東南亞友情卡”。
不過,普京的算盤打得精,這倆盟友雖然戰斗力有限,但政治意義遠超軍事價值:朝鮮能幫著頂住西方制裁壓力,老撾則能在東南亞撕開個口子,萬一有其他發展中國家跟風,就能慢慢把“3對30”稀釋成“30對30”。
最值得玩味的,還是普京的“戰略變臉”。以前,他總想著“以戰促談”,用軍事壓力逼烏克蘭讓步,結果西方直接下場派兵,把他逼到墻角。現在他學乖了,一邊讓俄軍加大無人機轟炸力度,比如6月那次,117架無人機突襲烏境內5個空軍基地,把烏克蘭防空系統漏洞暴露得淋漓盡致,一邊放出愿意談判的口風。
尤其是拉夫羅夫這次來北京,名義上是“通報情況”,實際上是想借中國的影響力給西方施壓。畢竟,中國手里握著兩張王牌:一是全球最大的工業產能,能給俄羅斯提供關鍵物資;二是在發展中國家的號召力,能牽制西方聯盟的輿論攻勢。
普京這招“以退為進”玩得挺溜,表面上是低頭求和,實則是在為下一輪軍事行動爭取時間。
最慘的還是烏克蘭,明明是沖突的主角,卻成了大國博弈的棋子。澤連斯基眼巴巴盼著30國部隊來救場,可人家法國英國說的“5萬駐軍”,到現在連個影子都沒見著。更悲催的是,烏克蘭國內民眾支持“血戰到底”的比例,已經從開戰初期的73%暴跌到38%,再這么打下去,恐怕不等西方援軍到,國內就先崩盤了。
這場沖突的本質,其實是舊秩序與新勢力的碰撞。西方想通過烏克蘭消耗俄羅斯,維持自己的霸權地位;俄羅斯則想借這場戰爭打破北約東擴的困局;中國等中立國則在尋找平衡,避免被拖進漩渦。
至于30國派兵基輔的消息,說白了就是各方在談判桌上討價還價的籌碼。真正的勝負手,不在戰場上的飛機大炮,而在大國之間的利益權衡。
當馬克龍算著軍費賬本發愁,普京盯著中國的工業產能流口水,澤連斯基望著空空如也的彈藥庫發呆時,這場戰爭的結局,或許早已寫在大國博弈的棋盤上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