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必須承認,吃瓜蒙主這個女人,口才絕對是一流的,盡管起始邏輯就錯了,卻依然能言狡辯。這在關(guān)于明代是否發(fā)明蒸汽機的問題上,就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可以說是令人嘆為觀止的。
吃瓜蒙主并不是親口說出明代發(fā)明了蒸汽機,她甚至承認沒有實物證據(jù),承認純粹是推理,所以當有人稱是她說明代發(fā)明蒸汽機時,她可以理直氣壯地予以否認,然而又理直氣壯地指出自己是推理。
也就是說,別人相信她說明代發(fā)明蒸汽機,別人傳講明代發(fā)明蒸汽機,那都是別人的事,與她無關(guān)。她完美抽身。但問題是,她的“推理”,給了她那些缺乏思維能力的粉絲以確定無疑的結(jié)論。
換句話說,吃瓜蒙主那些缺乏思維能力的粉絲,在看了吃瓜蒙主的“推理”之后,就確信可以得出明代發(fā)明蒸汽機的結(jié)論,盡管吃瓜蒙主自己沒有這樣說,而且她甚至承認沒有實物證據(jù)和文獻記載。
我已經(jīng)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指出了吃瓜蒙主的肉眼可見的邏輯漏洞。吃瓜蒙主說,明代具備了使用蒸汽、密封、鑄造、動力傳送的技術(shù),又有使用的需要,所以可以發(fā)明蒸汽機。為此她說了一些證據(jù)。
而我指出,根據(jù)她的邏輯漢代就可以發(fā)明蒸汽機,因為那幾樣技術(shù),據(jù)她提供的歷史證據(jù),漢代就已經(jīng)具備了,而且漢代肯定也有使用的需要。所以要吹的話,為什么不吹得再狠一點?膽子再大一些嘛。
現(xiàn)在,我再提出一個反對的理由。瓦特可不止是改良了蒸汽機,還發(fā)明了配套用壓力計。西方在16世紀中期對大氣壓力有了認識,并能夠測出大氣壓值。可是中國古人并沒有這種認識,能發(fā)明出壓力計?
當然,還有一個關(guān)鍵,吃瓜蒙主說的理由中,說明代有蒸汽機的應用場景,即鄭和寶船。吃瓜蒙主說鄭和寶船太大了,100好幾十米,快200米了,放在今天就是大驅(qū),這么大的船,靠人和風力跑不動。
鄭和寶船有多大?現(xiàn)在流傳的數(shù)據(jù)是長約140米、寬約58米。且不說把140米叫作“快2百”的扯淡,就說這140米和58米,可信嗎?是真實的嗎?如果不是真實的,那么又何談必須要用蒸汽機呢?
不可否認,所謂140米的數(shù)據(jù),確實來自于史料,《明史》里白紙黑字就是這樣寫的:“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折算下來就是長約140米、寬約58米。但是,學者考證出記載有誤。
首先要明確一點,在明代官方史料(如明實錄)里,是沒有關(guān)于鄭和寶船大小記載的。如果明代能造那么大的船,還裝備了蒸汽機,卻沒有一點記錄,這就奇怪里,尤其是蒸汽機這樣的發(fā)明豈能不記?
那么,成書于乾隆時期的《明史》里,關(guān)于寶船尺寸的記載從何而來呢?學者考證發(fā)現(xiàn),該數(shù)據(jù)最早見于明朝人馬歡撰寫的《瀛涯勝覽》。馬歡是鄭和船隊的翻譯,三次隨行,以親歷者身份寫下游記。
乾隆時期修《明史》,應該就是覺得馬歡是親歷者,所以他書里的數(shù)據(jù)是可信的,于是就采用了。但是,修《明史》的清人沒有認真考證,《瀛涯勝覽》實際上存在不同版本,有的版本里沒有記載。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史學界便已注意到一個重要的事實:《瀛涯勝覽》在明清兩代存在著許多版本,并不是每個版本都有關(guān)于鄭和寶船尺寸的記載,而其早期版本“《紀錄匯編》本”里就沒有。
所以很明顯,既然早期版本里沒有記載鄭和寶船的尺寸,那么后來的版本里面的數(shù)據(jù),肯定就是后人刻印時又加進去的,即寶船尺寸數(shù)據(jù)是另有來源的。有學者認為來自羅懋登撰寫的《西洋記》一書。
但是,《西洋記》是模仿《西游記》寫的神魔小說。既然是神魔小說,所以自然也就不可信了。不過,也有學者指出,在《西洋記》之前,便已有《瀛涯勝覽》鈔本竄入了這一駭人聽聞的寶船尺寸。
不管鄭和寶船尺寸數(shù)據(jù)來自于哪里,總之它不是來自于親歷者馬歡,所以是不可信的。有人可能會說,為什么非要來自馬歡?或許是其他親歷者說過呢?這個邏輯似乎說得通,但其實不成立。
要知道,鄭和寶船尺寸數(shù)據(jù)出現(xiàn)在馬歡作品的后期刻本里,如果刻書的人是從別的書里摘抄的,那么這本書就是存在的。但是并沒有這本書。如果辯稱這本書滅失了,為何同時代其他書都沒記?
同時代的《星槎勝覽》《針位編》《西洋朝貢典錄》《前聞記》等書,都與鄭和下西洋相關(guān),或有記錄,但都沒記載寶船尺寸數(shù)據(jù)。所以《瀛涯勝覽》后來版本出現(xiàn)的數(shù)據(jù),很可能是書商自己加進去的。
拋開文字記錄,再看考古證據(jù)。吃瓜蒙主信口開河,說出土了“巨型的桅桿”,其實根本沒有這回事。她的粉絲根本不知道查證。事實上,出土的是舵桿,是裝舵葉的,放在船后下面以控制前進方向。
趙志剛,中國鄭和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船史研究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據(jù)他介紹,在南京城西北有當年為鄭和下西洋建造海船的船廠,主要的有龍江船廠和寶船廠。當年叫停下西洋時所有船都停進船廠。
在龍江船廠和寶船廠出土了很多明代寶船的遺骸和舵桿,沒有發(fā)現(xiàn)140米的大船,多為60多米。而舵桿最長的11米多。這能與140米長的船匹配嗎?就是今天140米的鋼鐵船,也不可能用11米的舵桿。
而目前公認的,11米長的舵桿,與70米左右長度的船匹配。所以,鄭和寶船最大的,應該長70米左右,這是符合實際的,也是符合歷史記錄的。明朝人陳侃《使琉球錄》里記載的船只尺寸比較靠譜。
嘉靖年間,陳侃曾奉命出使琉球,他所乘船只,是明朝政府為彰顯天威,特地在福建修造的大船,該船“長一十五丈,闊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這相當于長48米,寬8.3米,深4.1米,是可信的。
吃瓜蒙主說別人講的完全不符合邏輯,騙不了人,但其實她講的才真正不符合邏輯,也不符合事實。
不過,吃瓜蒙主卻能騙了很多人。很多人對于吃瓜蒙主說明代可能發(fā)明蒸汽機,是堅信不疑的。
實際上,騙子之所以能夠存在,而且還能騙到更多人,只能說明一個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