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島軍演如火如荼開展之際,海峽西南、西部發生激烈對峙,空警500深入海峽西側往復飛行,臺當局徹底亂了套!
7月12日,島內多家媒體披露,根據國際航班追蹤平臺flightradar24顯示,有多架次空警500預警機和偵察無人機出現在臺海西側空域,并進行長時間的往復飛行。
這些飛行軌跡,清晰地顯示出其沿著福建漳州至莆田一帶空域不斷巡航,其飛行線路幾乎貼近臺當局所謂的“海峽中線”,并穿插于臺軍演練最密集時段。
空警500的高頻次現身,不僅是對臺軍演練的一種外部施壓,其本身攜帶的被動式電子偵察系統更是對臺軍預警機制構成直接威脅。
與傳統雷達不同,空警500并不主動發射電磁波,而是依靠接收對方信號進行偵察,這種“靜默監聽”的模式讓臺軍難以偵測其真實意圖與方位。有軍事專家指出:“這就如同有人悄悄坐在你門口偷聽,而你根本不知道他是否還在。”
更令臺軍頭疼的是,在空警500及大量電子情報平臺“靜默窺視”之下,其所有軍事通信和雷達系統的啟動,均存在被實時“暴露”的風險。
據島內消息人士透露,臺軍原計劃在本次軍演中進行多套通信系統的聯調測試,包括新型數字指揮系統及海空聯合戰術網絡。然而在空警500抵近活動后,臺軍不得不下令壓縮電子信號頻率,甚至一度取消部分通信平臺的啟用,以避免關鍵電磁參數被對方截獲。
這也導致了一個矛盾的現實:不開機,演習難以繼續,開機,數據就可能被“搬走”。而一旦這些參數被記錄下來,未來若是真的爆發沖突,臺軍相關系統將可能面臨“被定向干擾”甚至“定點癱瘓”的風險。
臺軍對此顯然心知肚明,也正因此,島內演習區域被迫從原定的臺海中部外推至東部海域,部分演習甚至被壓縮回島內進行。
除了空警500,大陸方面此次還出動了大量各型無人偵察機與察打一體無人平臺,從北至東南,對臺島實施環島飛行。
島內報道稱,自7月13日上午起,至少有十余架無人平臺分別從臺島北部空域進入,然后穿越花蓮線與臺東線兩側,展開“U型包圍式”的電子偵察行動,這一系列活動,幾乎將臺島的電磁信號全部納入探測網之中。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臺東縣以東150公里海域上空,在13日下午出現疑似艦載直升機起降畫面,z這表明該海域有海軍力量部署,結合無人機的環島行動。
所以說,大陸此番不僅是空中電子壓制,還輔以海面艦隊配合進行實時數據協同。從戰術意義上來說,這一舉措有助于形成三維立體式的偵察打擊網,為后續任何“實戰化演練”鋪路。
而在大陸偵察平臺頻繁抵近、無人機持續繞島的壓力下,臺軍的聯合軍演也徹底陷入混亂。
島內媒體坦言,此次軍演出現了“調度混亂、指令頻繁變更”的問題,多位臺軍軍官表示:“原定三軍聯合科目被拆解為小規模單位演練,很多只是象征性操作。”而演習區域被大幅壓縮,甚至導致各軍種在島內東部搶占有限的演練空域,相互干擾頻發。
例如有一項原定的“空地協同打擊演練”計劃因與地面防空系統頻率重疊而被緊急叫停,演練指揮官最后只得改為圖上演練,模擬操作草草了事。
更嚴重的問題在于,臺軍高層對大陸電子偵察能力的真實認知遠遠不足,面對空警500與無人平臺構建的“空中接收網”,臺軍現有的電磁管理體系已經捉襟見肘,電子戰指揮中心臨時調動甚至造成內網癱瘓。
從此次演習與對抗來看,大陸在臺海方向正在逐步轉向一種更具“軟壓制”性質的軍事行動方式。相比以往大規模艦機繞島飛行,如今更多地是借助電子偵察、信號壓制、無人平臺部署等手段,實現信息領域上的主導。
這不僅減少了直接對抗的風險,也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對島內軍事體系的“低成本實戰測試”。
長期研究臺海局勢的軍事學者指出,這種“非接觸式壓制”正是現代戰爭的一種前置布局,其目的不是立刻開戰,而是以最小資源撬動對手最大防御成本,你們認為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