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7日,合肥工業大學“文法學院赴青陽產業發展調研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奔赴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
座談交流產業現狀
為深入了解產業政策支撐體系,調研團隊專程走訪青陽縣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展開座談,系統了解當地針對智能工廠培育、技改項目扶持、企業創新激勵等方面的具體政策舉措,以及機電裝備產業的分級培育體系與典型企業發展現狀。
在座談會上,青陽縣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工作人員系統介紹了地方產業發展、政策支持與企業經營情況。他指出,青陽縣政府正以“土地賦能、資金撬動、專利護航”的政策組合拳精準發力,通過梯度培育智能工廠榮譽體系、優化技改項目備案管理、搭建校企協同創新平臺等舉措,著力構建“產業集聚、土地集約、工業集中、管理集成”的現代機電裝備產業發展新格局,已培育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等十余家標桿企業,形成政策引領與產業升級的良性互動生態。
智造升級的“青陽智慧”
團隊走訪了青陽縣域8家具有代表性的龍頭企業,深入調研了其產業智能化升級路徑。
為進一步提升產能,實現“中國智造”,各個企業紛紛貢獻“青陽智慧”。勝遠公司技術副總經理潘志剛分享了企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智能化轉型的攻堅歷程,他指出,此前國內鉛酸蓄電池連鑄連軋裝備長期受制于歐美韓日技術壟斷,進口生產線動輒2億元的高價形成“卡脖子”困局。技術團隊聯合華為等企業歷經六年攻關,突破設備研發瓶頸,成功實現國產裝備技術固化。如今4000萬元的國產連鑄連軋線已達進口設備同等性能,徹底擺脫國外技術封鎖,實現核心裝備自主可控。
同樣在智能化改造中探索突破的振宇公司,其技術負責人陳總詳細介紹了企業AI視覺檢測系統的落地實踐。“我們與蘇州企業合作開發的智能檢測系統,通過產品數據建模和多角度視覺采集,實現全流程自動質檢。”陳總指出,人工檢測受視覺疲勞影響,存在漏檢風險。而機器可24小時穩定運行,且能通過深度學習實現“越用越智能”。“傳統制造業必須借助AI大數據提升品質,這是企業生存的科技必修課。”
團隊成員在調研筆記中感嘆道:“青陽八企的實踐證明,中國制造的韌性,正藏在這些車間里的每一次技術迭代、每一場管理革新之中。”
同時,小組成員在三天調研中發現了一個關鍵矛盾:智能化改造成本高與市場壓力大的矛盾。勝遠電源的“六年磨一劍”、方興實業的“自研體系構建”、恒升鑄業的“系統定制化布局”,各自給出了不同解法。
當團隊成員問及產業升級挑戰時,負責人表示,青陽作為縣級經濟體,機電產業正面臨“配套體系協同斷層”的結構性困境,當前全縣80余家機電制造企業中,雖已形成球墨鑄鐵管、智能閥門等特色產品集群,但產業鏈協同能力薄弱——鑄造環節作為工業基礎,部分模具開發卻無法實現自給自足,還需跨省采購;而3D打印等關鍵創新環節本地僅有1家企業布局,這種“主機生產與配套脫節”的局面,顯著增加了企業運營成本與供應鏈周期壓力,亟待政產研學深化聯動破局。
通訊員 邱哲峰
本網實習記者 陳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