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不言,紙墨有聲。2025年7月10日,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尋涇縣紙跡,探非遺傳承”社會實踐團隊以千年宣紙文化為載體,聚焦非遺技藝的活態傳承,深入皖南涇縣開展多維度、沉浸式社會實踐。團隊以實地走訪調研、躬身實踐等方式,在青檀林間、紙坊爐火中探尋文明賡續的密碼。
圖為團隊出發前合影
從匠心獨運的工藝流程,到價值流轉的市場終端,宣紙的文化價值需歷經技藝傳承與市場規律的雙重淬煉。當承載匠人溫度的手工紙品進入交易場域,其文化內核將遭遇怎樣的市場邏輯?帶著這一核心命題,團隊深入宣紙產業聚集區,對30家代表性商戶展開深度調研。聚焦價格體系、消費群體、品牌建設與電商滲透四大維度,系統解構非遺產品市場化進程中的核心痛點與潛在突破路徑。
圖為團隊成員在商鋪進行調研
基于調查發現,當前宣紙產業面臨雙重挑戰:一方面,受經濟環境影響,傳統書畫紙市場明顯萎縮,年銷售額均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撈紙曬紙”等非遺技藝傳承后繼乏人。更需注意的是,多數文創產品僅簡單套用傳統圖案,未能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文創這東西啊,要把古代的元素融入到現在的生活。但是原則上要保持古代的那種創意啊,以及使用價值、元素、審美價值,要研究如何嫁接到現在且不能死板。”守藝人商鋪的老板同我們分享產品創新的心得。
圖為團隊成員在中國宣紙城進行合影
在涇縣蒸騰的暑氣中,觸摸到宣紙傳承的體溫與心跳。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讓團隊成員深刻體悟到:真正的非遺活化,既要守住"水火相濟"的匠心底色,更要培育"以古孕新"的創新基因。青年學子當結合自身情況,努力從專業視角在青檀纖維的微觀結構與非遺產業的宏觀布局間架設橋梁——讓千年紙韻既沉淀于博物館的恒溫恒濕柜,更躍動在當代生活的脈搏里。(圖片由李瑾、許中銳,張田玉授權提供)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