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朋友,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幾乎都對香港身份表示過關注:
年收入250萬的土豪扎堆高才;小富即安的中產忙著算優才積分;專才不夠格的研究讀碩,創造機會也想要拼一拼……
雖然赴港的路線五花八門,但目的基本雷同,多半都是可憐天下父母心,為小孩的教育升學鋪路搭橋。
如今大半年過去了,有人拿到了資格,有人還在持續觀望(孩子小的一般都比較猶豫),有人還在讀書雞自己的路上……
但即便拿到了香港身份,后悔的又有多少?
最近,香港勞工及福利局發布的2023年一組數據震撼了不少人——
?香港勞工及福利局
香港原計劃2023年用open的人才政策引進優秀人才35000位,結果政策過于open了,10萬高才優才專才申請者蜂擁而至,半年批了6萬,超額完成了全年的KPI。
一方面我震驚于香港政府辦事效率之高,抓人才的心情毫不掩飾;
另一方面我也震驚于香港人才需求規模之大,讓你根本摸不透他們搶人的上限在哪兒……
要知道,2022年全年優才申請才有16396份,而21年這個數字只有5365……如今只是政策微微吹過一陣小風,10倍的申請者便如雨后春筍般蓬勃冒了出來……
辦香港身份這件事卻越來越接地氣兒,地推人員已掃到了地鐵口,腳步匆匆的人群里冷不丁的就冒出一句:香港身份證要不要?
這種熟悉的感覺,仿佛回到了20年前的地鐵口,流動的人海中時不常飄過一陣低沉的男聲:辦證的有沒有?
說容易,確實比北京積分落戶要容易——每年10萬人申請,拿到資格的也就6000+,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拼的是分數排名;
香港身份不拼排名,主要看資格是否達標,但實際操作的技術含量也挺高。
以目前比較主流的三條路徑來說,高才的門檻是財務實力或學力,提供了三個選擇,通過率最高。
尤其是B類申請條件清晰,對全球TOP100大學畢業生極其友好,本科畢業工作三年就OK,連申請人的數額限制都沒有。對耗費百萬供養小孩讀名校的家庭來說,拿個身份也算教育投資的安慰。
?入境事務處
拼不了學歷的可以拼財務。
A類申請要求年收入250萬港幣。包括薪金、津貼、股票、期權等等,證明資料直接找稅務或者公司出具,不需要幾百頁的文件,來來回回地彎彎繞……
不過,高才雖然通過率高,但門檻也是實打實的,沒有名校學位和兩三百萬的年收入,就只能走優才算積分,看看自己湊不湊得夠。
一算積分,復雜度就升高了,因為遞交的資料變多。所以經常會有格式不符,自測分數不準、甚至從事的工作符合優才計劃等各種問題。
有個朋友被拒的理由,居然是推薦信寫得過于草率了,沒有凸顯出自己赴港做貢獻的優勢。被拒后他吐槽說,當年申請大學的感覺又回來了,一個學霸標化過了故事沒講透……
所以,看起來優才資格要求下降似乎更容易通過,但實際通過率只有21.6%,因為申請人基數大了問題就多,想一把通過還是要充分準備。
不過,為了搶人,香港也確實做到了為申請人處處著想,政策繼續簡化和開放,就差張開雙臂直接唱歡迎歌了。
表格整理自@銀河集團?制圖@真叫盧俊
尤其是對優才的申請者,資料可以提供電子版,還取消了面試環節,申請審批從過去的9-12個月,縮到了現在的5個月(最順利的情況下);
續簽條件也做了調整,從原來首次獲批拿2年臨時身份證,到期后續簽的2+3+3模式,改成了首次獲批即3年身份,用3+3+2模式得到香港永居。
坦白說,這樣流暢的操作讓我一個參加了今年北京幼升小的媽感慨萬千啊……
專才也不輸,今年5月份人才清單很友好地更新了一把,原來13項細分了9個行業51個專業,增加了醫療服務的13個職業,以及城市規劃和建造師等等……
任何行業符合要求都可以申請,且取消了雇傭本地雇員的要求,最快審批的一個朋友,只用了50天。值得一提的是,專才申請也主要看文書,文書寫得精彩,通過率97%……
但是,做了這一切的香港特首還覺得不夠?
7月公開表示高才要降門檻,申請人未必全球百強大學畢業……
很瘋狂。
于是就有了開頭的一幕,香港身份業務下沉到了地鐵站。
我個人覺得,短期不會。
這主要是人口生育率下滑已是持續的全球問題。
香港出生率過去三年掉了三分之一,想靠刺激本地人多生小孩,來維持高速發展基本不可能。只能從港外瘋狂卷人,卷那些有生產能力、生娃實力的中青年……
因為各種崗位都面臨嚴重缺人。
這會造成什么后果?國泰航空空乘侮辱內地乘客,但老板一開始卻不敢輕易開人……
因為十個崗位中原本就有一個空缺,開掉了誰來干活?
新加坡常年搞人才戰略,原因也是一樣,工作沒人做。所以40%甚至更多小孩有機會進國大和南大等世界名校,就是給本國培養接班人。
搶人是大勢所趨,只不過香港步子更大更刺激。
這也沒什么不對,搶資源還保持含蓄,多半要被其他地方搶了先機。
但對赴港熱潮下的申請人來說,是不是真的保持冷靜,做了正確的選擇?
不一定。
首先,為了小孩讀書要提前做好功課,不然拿到身份也占不到優勢。
之前有個媽媽為小孩讀書早早拿到了香港身份,覺得DSE比高考容易,隨便學學就好了也不用太雞血。
原本家長心態就松弛,結果又遇到了疫情上了三年網課,屋漏連夜雨小孩的成績能好嗎?最后香港大考基本分都沒有過。
港八大讀不了(港大本地生學費4萬多),出國的費用陡升,家庭經歷了三年的風吹雨打經濟條件也不好,考慮內地讀書……
但在香港讀書的小孩未來還想回港就業,這個選擇就非常不匹配了。
其次,香港的生活成本其實挺高。
前一段時間朋友為了小孩讀書拿到了身份,開始找學校尷尬了。剛出爐的臨時身份申請不了目標學校,人家要求身份證獲得年長;申請國際學校,發現有宿舍的沒有幾家……
住不了學校只能校外找住處,一套小公寓月租一萬多塊,爹媽還都是事業型沒功夫陪讀,問遍朋友得到的解決方案,是找個菲傭照顧生活起居……
國際學校學費一年20多萬,生活成本也是20多萬,算來算去還不如直接讀美高英高。
而且,香港讀書也很卷的。
還有,不少人申請香港身份,是因為特區護照擁有168個國家免簽。
But不知道臨時身份證只是北京工居而不是戶口,7年轉永居才能拿到特區護照,享受出行免簽政策……
給大家潑冷水不是說香港不能去,當地醫療、教育和稅收政策確實不錯,但勸各位千萬別頭腦發熱,決策要權衡利弊——
適合別人的未必適合你。
精準規劃才能讓家庭穩步向前。
本文轉載自Miki粥(ID:mikizhou520)。作者:Miki粥,資深媒體人,教育紀錄片總策劃,創造了「順義媽媽」一詞。麥子熟了經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