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初讀《長安的荔枝》,三小時一氣呵成,文字如電影鏡頭般在眼前鋪展。 如今嘗試在地圖上還原馬伯庸筆下的荔枝 轉運路線。
《長安的荔枝》講述長安小吏李善德遭人算計接下轉運嶺南荔枝鮮的任務。嶺南距長安約五千里,而荔枝三日味變。為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李善德唯有拼死一搏。
注: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州為郡,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改郡為州。按小說時間線,天寶年間統縣政區為郡。為方便閱讀,地圖上同時標出州、郡。
天寶十四載二月五日(755/3/21),李善德從長安出發,自藍田入商州道,經襄州跨漢水,經鄂州跨江水,順流至洪州、吉州、虔州,越五嶺,穿梅關而至韶州。
三月十日(755/4/25)抵達廣州,李善德先后結識胡商蘇諒和荔枝園主阿僮,在他們幫助下開始荔枝轉運試驗。
三月十九日(755/5/4)第一次荔枝轉運試驗,分四路:
第一支走梅關道,走虔州、鄂州、隨州,與李善德來時的路一致;
第二支走西京道,這是一條自東漢即修建的谷道,自乳原至郴州、衡州、潭州而至江陵,是直線距離最近的一條;
第三支也走梅關道,但過江之后,直線北進至宿州,加入到大唐的江淮漕運路線,沿汴河、黃河、洛水至京城;
注:宿州元和四年(809年)始置,天寶時無宿州。
第四支則直接登舟,由珠江入溱水、湞水,過梅關而入贛水,至長江上溯至漢水、襄州,再轉陸運走商州道。
第一次荔枝轉運試驗結果,荔枝進入味變時,第一路沖到江夏,第二路趕到巴陵,第三路抵達同安,第四路沖過潯陽。
三月三十日(755/5/15)第二次荔枝轉運試驗,優化梅關道與西京道線路。
第二次荔枝轉運試驗結果,荔枝進入味變期的時間,延長了半日;而兩路馬隊完成的里程,比上次多了兩百里。
四月十日(755/5/25)第三次荔枝轉運試驗,李善德親自隨轉運馬隊出發。
對線路進行微調,出發時走梅關道,抵達吉州之后,不再繼續北上撫州、洪州,而轉向西北方向,直奔潭州,轉到西京道。馬隊從潭州西北方向的昌江縣穿過,棄馬登船,循汨羅江進抵洞庭湖,并橫渡長江。渡過之后,再沿漢水、襄河、丹河輾轉至商州。然后下舟乘馬,沿商州道一口氣沖入關中。
注:推測轉運路線經袁州(宜春郡)。昌江縣位于潭州東北方向,為了黃草驛的劇情設定,這里應該是繞路了。
第三次荔枝轉運試驗,荔枝保鮮十一天,沖到丹江口。
四月二十二日(755/06/06)李善德回到長安。經人引薦給右相楊國忠,成為正式荔枝使。
四月二十四日(755/06/08)李善德分配好各項任務,連夜趕往嶺南。
五月九日(755/06/22)再抵廣州。
五月十五日(755/06/28)李善德先行出發排查線路。
五月十九日(755/7/2)荔枝正式開始轉運。
五月二十二日(755/7/5)李善德途中遭遇黃草驛逃驛,摔傷一條腿。
五月二十四日(755/7/7)李善德急調江陵藏冰下巴陵為荔枝保鮮。
六月一日(755/7/14)一騎嶺南鮮荔枝終于趕在楊貴妃壽誕日送達長安。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
歡迎登錄訪問地圖書知識庫“唐代郡縣圖”
訪問地址:https://www.ditushu.com/book/503
歡迎訪問“長安的荔枝”動態轉運地圖
https://ageeye.app.ditushu.com/map/53f97c903fd22042e5916df8259ac3ad3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