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國際儒學聯合會儒學與企業管理委員會主辦的大道知行講堂第84期成功舉辦。本次講座特邀北京大學李伯重教授主講,結合全球史和環境史視野,通過分析明朝末年的繁榮與危機、全球17世紀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以及清朝繼承明朝遺產情況等方面,與大家一起探究《新視野下的明清易代》。本次講座共分為三期講述,在搜狐、快手、抖音、視頻號、B站五個平臺播出,共計 17 萬余人在線觀看。
講座伊始,李教授指出,明清易代發生于17世紀中葉,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從官方人口數據、文化藝術領域、商業及城市發展、海外貿易等方面講述明朝末年的繁榮景象,舉例講述了萬歷三大征與朝鮮戰爭。此外,李教授從滿族崛起與入關、與各方勢力的戰爭、南明的抵抗與失敗等方面講述明清易代的過程。
談及“天”亡大明,李教授強調,在中國古代哲學體系里,“天”是一個內涵豐富且深邃的概念,承載著天命、天道、天運等多重含義,代表著一種不可抗拒的規律和趨勢。在明清易代這一歷史事件中,“天”的作用尤為明顯,它不僅涵蓋了當時全球的政治、經濟、社會狀況,還包括自然環境的變化,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明朝滅亡的大背景。
李教授指出,明朝后期,曾在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內部的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以及外部的氣候變化引發的自然災害,共同導致了明朝的衰落。在全球17世紀危機的大背景下,中國也受到了影響,社會動蕩不安,農民起義頻繁,明朝統治搖搖欲墜。清朝入關后,同樣面臨著尖銳的民族矛盾、復雜的邊疆民族問題以及外部威脅。其中,平定三藩之亂以及應對外部威脅的對策,對清朝后續政策的調整產生了深遠影響。
談到清朝對明朝制度的繼承和創新,李教授舉例講述清朝在崛起過程中,善于學習和吸收漢族文化,在繼承了明朝制度的同時,在政治、經濟、邊疆治理等方面進行了創新和發展,實現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擴大了版圖,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然而,清朝后期的保守和封閉,使其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為近代中國的困境埋下了伏筆。
最后,李教授總結道,明清易代是一個復雜的歷史過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多個方面的因素。研究明清易代這段歷史,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從中吸取經驗教訓,為推動國家的繁榮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有益的借鑒。
“大道知行講堂”系列講座由國際儒學聯合會儒學與企業管理委員會組織舉辦幫助企業家和企業管理者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武裝自己,學以致用。下場講座屆時會在“大道知行”微信平臺發布相關信息,敬請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