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以來,高力士是奸佞小人的代名詞,他跪地為李白脫靴,被世人嘲諷。
他被描述為唐玄宗的寵臣,專權弄事,打壓文人,迫害忠良。
但1999年,陜西一塊墓志銘出土,徹底顛覆了所有人的認知。
這位“歷史上最壞的太監”,竟然在墓志銘中被稱為“近乎完人”,這意味著什么?我們錯怪了他一千年。
高力士的歷史形象——從忠臣到奸佞
高力士,在歷史課本里,他幾乎從未以“人”的身份出現,而是一個符號,一個奸臣的象征,但事實并非如此。
他在唐朝的地位極高,甚至比后來的趙高、魏忠賢更受皇帝倚重。
然而,今天的人們一提到他,只有一個畫面:李白傲然不屑,高力士跪地脫靴,宦官的尊嚴被踐踏,這是事實嗎?
問題來了,史書上從未明確記載這件事,它最早出現于南宋學者洪邁的《容齋隨筆》,是一個道聽途說的野史故事。
真正的正史,如《舊唐書》《新唐書》,根本沒有提及李白讓高力士脫靴的記載,這意味著什么?這個故事可能是后人編造的。
但為什么要編造?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回到唐朝。
開元年間,唐玄宗登基,身邊需要一個得力的宦官管理宮廷事務,高力士入宮后,以謹慎、聰慧著稱,不爭權不奪利,甚至曾被貶至邊疆。
但在回京后,他的能力逐漸展現,他不僅是皇帝的近侍,還掌管禁軍、監察朝廷,甚至能影響國家決策。
這時,他的評價還算正面,唐朝的宦官并不像后世那樣不堪,許多宦官能文能武,甚至掌握兵權。
高力士的作用更像一個高級秘書,輔佐唐玄宗管理朝政,他親自護送太子李亨去靈武,即后來的唐肅宗,這一行為拯救了整個大唐王朝。
但這些功績,在后來的小說和戲曲中被完全抹去,他是一個忠臣,但他的地位讓很多人不滿。
唐代文人,尤其是李白、杜甫、韓愈等人,對宦官極其痛恨,他們認為宦官掌權意味著皇權被腐蝕。
李白看不起宦官,但他看不起的并非高力士一人,而是整個宦官群體,李白桀驁不馴,自負才華。
他與唐玄宗的關系微妙,既受寵,又被排斥,他入宮為官,卻發現自己只是個宮廷詩人,寫詩取悅貴妃,和他的理想大相徑庭。
于是,李白遷怒于高力士,他需要一個敵人,而高力士是最合適的目標,于是“脫靴”事件流傳開來,成了李白反抗權貴的象征。
但問題是,高力士并沒有害他,李白最終被流放夜郎,與高力士無關,真正想除掉李白的,是朝廷里的大臣們。
但文人們喜歡簡單的故事,他們需要一個反派,而高力士,就是最好的那個。
1999年出土的墓志銘——還原高力士的真實身份
1999年,在陜西省出土了一塊墓志銘,這塊墓志銘上,刻著關于高力士家族的詳細信息。
它并非高力士本人的墓志,而是他的家族墓志,但它的內容,徹底推翻了后人對高力士的污名。
墓志銘中提到,高力士一生忠君愛國,謹慎處事,他不僅沒有陷害忠良,反而是唐玄宗的得力助手,在安史之亂時立下大功。
如果他是奸臣,為什么墓志銘會寫他是“忠貞之臣”呢?
墓志銘的內容顯示,高力士管理宮廷內務,輔佐唐玄宗,甚至在朝廷動蕩時穩定局勢。
安史之亂爆發后,唐玄宗逃往四川,途中慌亂無措,是高力士穩住了皇帝的情緒,并護送皇太子李亨到達靈武。
如果沒有高力士,唐玄宗可能已經在逃亡途中被殺,唐朝的歷史或許會徹底改寫。
但這些內容,史書上卻寥寥數筆,后來的戲曲、小說卻將他塑造成了小人。
高力士的影響力太大,但他沒有子孫繼承他的功績,宦官沒有家族,死后不會有人替他說話。
他的功績在安史之亂后被貶低,甚至被當作權臣的代表,成為后人筆下的奸臣形象。
再加上,宋代以后的文人階層對宦官深惡痛絕,所有的歷史人物都被重新塑造,高力士被改寫成李白的對立面,被無限丑化。
千百年過去,人們信了這個故事,但1999年的墓志銘,把所有謊言揭穿了。
高力士的歷史地位——他究竟做了什么
高力士是唐玄宗身邊最重要的宦官,但他和后世的太監權臣完全不同。
他不干涉朝政,而是以“輔佐”的身份協助玄宗管理內廷、軍隊、宦官系統,這一點在墓志銘中有所記載,他被描述為“忠貞佐命,謹慎持重”,并未濫用權力。
但一個宦官如何能在權臣環伺的宮廷中立足?他懂得平衡朝廷各方勢力。
玄宗時期,宰相李林甫、楊國忠先后掌權,勾心斗角,而高力士一直保持中立。
他與李林甫關系良好,卻沒有參與其黨爭;楊國忠掌權后,他也沒有試圖奪權,在這個腐敗橫行的朝廷,他是少數沒有私心的大權宦官。
唐玄宗早年勵精圖治,后期卻沉迷享樂,高力士是唯一敢勸諫他的宦官。
史書中有記載,唐玄宗寵愛楊貴妃,高力士曾勸他收斂,不要荒廢朝政,但玄宗已被美色迷住,聽不進去。
高力士并未繼續勸諫,他知道,皇帝聽不進的話,越說反而越糟。
但他并未放棄,他在朝中保持影響力,在安史之亂前已經察覺到楊國忠的專權可能會導致禍亂。
他提醒唐玄宗要提防安祿山,但楊國忠反而利用這個機會排斥安祿山,導致局勢失控。
安史之亂爆發后,長安陷落,唐玄宗倉皇逃往蜀地,整個朝廷都亂了,宰相楊國忠在途中被憤怒的軍隊殺死,楊貴妃也被迫縊死于馬嵬坡。
唐玄宗陷入絕望,他甚至一度想要自盡,這時,穩住局勢的人,不是將軍,不是大臣,而是高力士。
“大唐未亡,皇上不可動搖”**墓志銘上記載,他以此勸玄宗保住性命,并迅速安排撤退路線,最終,唐玄宗活著到了成都,唐朝皇室得以延續。
但他最重要的決定,是護送太子李亨前往靈武,即后來的唐肅宗。
李亨到達靈武后,立即登基,史稱“肅宗即位”,如果沒有高力士,唐玄宗可能會死于途中,唐朝的皇統也可能斷絕。
新發現對歷史認知的沖擊
1999年的墓志銘,揭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我們錯怪了高力士整整一千年。
歷史不是記錄事實,而是記錄勝者的意志,高力士沒有子嗣,沒有后代為他辯護,他死后,文人們寫下“脫靴”故事,把他塑造成惡人。
他的墓被破壞,他的遺骸無處可尋,他的功績被淹沒,留下的,只有戲曲小說中的奸佞形象。
- 歷史是站在文人一邊的文人階層掌握話語權,他們厭惡宦官,于是塑造了“忠臣受害,奸臣得勢”的敘事框架,在這個框架下,宦官只能是反派,高力士自然成了“壞人”。
- “脫靴”事件的傳播,讓形象固化后人喜愛簡單的對立故事:才子 vs. 宦官,正義 vs. 邪惡,高力士跪地為李白脫靴的畫面,符合人們的想象,于是被反復傳播,成了“歷史真相”。
- 宋代以后,對宦官的厭惡達到了巔峰明朝的宦官專權讓后人痛恨太監,為了批判宦官,古人將所有宦官都描述成壞人。高力士的真實功績,在這種氛圍下徹底消失。
高力士只是其中之一,歷史上,被丑化、被扭曲的人物還有很多:
- 秦檜,真的只是一名賣國賊嗎?
- 呂后,真的殘暴不仁嗎?
- 慈禧,真的只會貪戀權力嗎?
歷史,是由勝者書寫的。而我們讀到的,可能只是被精心塑造的謊言。
高力士死在流放途中,晚年凄涼,唐肅宗即位后,他失去了保護,被貶往黔中,不久便去世。
他的一生,曾是唐玄宗最信賴的輔佐者,卻被后人誣陷千年,他沒有反抗,也無力辯駁。
但真相,終究會浮出水面,墓志銘出土的那一刻,我們才終于意識到,所謂的奸佞,或許只是后人的臆想。
高力士不是奸臣,他是大唐最后的忠臣,可惜,我們用了整整一千年,才意識到這個事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