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紅樹林修復驅動微生物殘體碳積累的調控機制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實驗室(LTO)王友紹研究員團隊在紅樹林“藍碳”碳儲存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相關研究成果分別以“Mangrove afforestation increases microbial necromass but reduces their contribution to soil carbon pool“、”Spatial patter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carbon storage in mangroves along Leizhou Peninsula,China“和“Determination of nutrients,biomass and bacterial quantification in different mangroves sit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nutrients dependent biomass production”為題,發表在國際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和Ecology and Evolution上。廖輝煌為其中第一、二篇論文的第一作者,程皓研究員擔任第一篇論文的通訊作者,與王友紹研究員共同擔任第二篇論文的通訊作者;博士后Sadar Aslam 為第三篇論文的第一作者,王友紹研究員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
紅樹林生態系統處于海陸動態交界面、周期性遭到海水浸淹的潮間帶環境,作為獨特的海陸邊緣生態系統。紅樹林具有很高的生態、社會和經濟價值,如固岸護堤、維持生物多樣性、“藍碳”固碳儲碳等。濱海濕地(鹽沼、紅樹林和海草床)生態系統覆蓋面積占不到海床面積的0.5%,“藍碳”碳埋藏量卻可達全球海洋沉積物碳埋藏的50%以上,紅樹林雖然僅占世界森林土地面積的不到1%,但卻是全球碳匯能力最強的生態系統之一,在全球氣候變化過程中扮演非常重要角色。
盡管微生物殘體碳(MnC)在碳封存中的重要性得到廣泛認可,但調節紅樹林中 MnC 積累的機制仍然知之甚少。該研究選取湛江附城一個由Kandelia obovata、Sonneratia apetala和無植被泥灘組成的紅樹林恢復區開展研究,發現紅樹林造林后細菌和真菌殘體碳以及微生物總殘體碳均顯著增加,尤其是在K. obovata人工林;紅樹林造林還增加了細菌和真菌的豐度,提高了微生物活體生物量和微生物殘體碳的生產。此外,還發現MnC的積累與無定形氧化鐵呈正相關,礦物保護對紅樹林造林后MnC積累的貢獻更為顯著。此外,細菌和真菌中K類群比例的增加被認為是導致土壤碳庫中MnC比例降低的重要因素。這是首次嘗試從紅樹林微生物生產和礦物保護的角度揭示MnC積累所涉及的機制,為紅樹林固碳機制提供了新的理解。
紅樹林生態系統以其高碳密度的生產力而聞名。然而,控制紅樹林碳儲存的機制仍然知之甚少。基于雷州半島海岸紅樹林11個樣帶和90個樣地實地調查,發現雷州半島紅樹林碳密度平均為170.93 t/hm2,其中西部沿海樣帶 D1(高橋)和 D6(仕尾)達到峰值。土壤與植被碳密度呈正相關,其中植被碳密度隨樹干直徑和樹高的增加而增加,而隨紅樹植物種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此外,生態系統碳密度與紅樹科物種的相對豐度呈正相關。還發現植被多樣性對植被和土壤碳密度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在高潮間帶。土壤活性礦物(例如粘土和活性鐵氧化物)的含量也被發現與土壤碳儲量呈正相關。這些發現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紅樹林“藍碳”儲存功能的認識。
圖 2?雷州半島紅樹林碳儲驅動因子分析
本研究調查了廣東惠東縣考洲洋紅樹林8個采樣點營養物質(即營養鹽)、紅樹林生物量、總有機質和細菌豐度。發現紅樹林生物量生產對營養物質具有依賴性,營養物質直接導致微生物群落的生物量產量增加;微生物群落增加了土壤肥力,從而促進了紅樹植物生長、提高生物量產出,即“紅樹林的細菌豐度和生物量取決于營養物質的可用性”。因此,營養物質與微生物群落之間的關系可能是評估紅樹林生物量生產的更好衡量標準。紅樹林植物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用的形式(生物質)是大多數海洋生物的主要食物來源,且還創造了一個健康的環境。紅樹林在“藍碳”封存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并在緩解氣候變化方面的發揮重要作用。
圖 3?營養物質與紅樹林生物量、總有機物(TOM)和細菌豐度的比較
此外,團隊與UNSCO和ANSO合作,有關“藍碳”碳匯機制等方面研究工作寫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24年發布《非政府組織海洋十年手冊》(Ocean Decade Manual for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該研究由2021年南沙區高端領軍人才創新團項目(紅樹林濕地藍碳增匯技術創新團隊)、2024年綠美廣東生態建設重點任務保障專項資金項目(紅樹林精準修復與生態功能評估)、中國科學院科技專項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共同資助完成。
相關論文信息:
(1)Aslam S.,Wang Y.S.* Determination of nutrients,biomass and bacterial quantification in different mangroves sit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nutrients dependent biomass production. Ecology and Evolution,2025,15: e71697;
(2)Liao H.H.,Zhou Y.W.,Zhou W.W.,Wang H.,Liu D.X.,Wang Y.S.*,Cheng H.* Spatial patter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carbon storage in mangroves along Leizhou Peninsula,China. Ecological Indicators,2025,176: 113740;
(3)Liao H.H.,Wang Y.S.,Zhou Y.W.,Mai Z.M.,Wang H.,Zhou W.W.,Liu D.X.,Cheng H.*Mangrove afforestation increases microbial necromass but reduces their contribution to soil carbon pool. Ecological Indicators,2025,176: 113695.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ece3.7169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0160X2500670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0160X25006259
信息來源:中國科學院南海所。
轉載請注明信息來源及海洋知圈編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