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大熊貓是動物界的“稀罕物”,可在這一植物面前,大熊貓根本“算不上”稀罕。
這種植物曾兩次被宣布“野外滅絕”,現在卻出現在湖南,還存活了幾百年!
現在這一植物正面臨著“第三次滅絕”的困境。這植物為何會出現在湖南?為何說它會再次“滅絕”?
2024年湖南桃源洞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像往常一樣在森林里巡查。
突然,他被側面樹林中一抹白色的“身影”閃了眼。
多年巡護的經驗,告訴他那里一定不簡單。工作人員湊近一看,立馬傻眼了。
他巡護園林這么多年,對這里的植物了如指掌,可這一種植物他卻從來沒有見過。
雖然不知道這是什么植物,但工作人員從它的外形上看,應該是屬于灌木一類。
可它卻比尋常灌木要高很多,有將近半個房子的高度,主干也比周圍樹木的主干粗上許多。
花朵的形狀也非常奇怪,既像百合又像喇叭花,顏色像雪一樣白白凈凈。
而且它的花蕊跟花瓣幾乎一樣長,像細絲一樣垂在外面。
這種花跟其他花最大的區別就是,別的花都是一棵一棵的,而這種花是八九朵湊成一串掛在樹上,非常獨特。
工作人員看了半天,也認不出這是啥植物。索性直接將照片拍了下來發給了當地的林業部門。
沒想到照片一發出,竟然轟動了整個林業局。這個植物看上去平平無奇,竟是曾被列為“滅絕種”的小溪洞杜鵑。
得知這個好消息后,湖南省林業部門立即組建了一支科研團隊,前往保護區尋找小溪洞杜鵑。
科研人員根據之前提供的線索,確實發現一處小溪洞杜鵑的身影,但是沒有可以培育的幼苗。
這處小溪洞杜鵑鵑種群狹小,可以做研究,但是有更多的群落,研究會更完善。
于是幾位科研人員不甘心就這樣回去,再次研究了小溪洞杜鵑的生長特點,希望找到大群落。
小溪洞杜鵑跟大多數杜鵑一樣,喜歡陰涼濕潤的環境,生活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方。
它們生存的地方周圍都是高大茂密的樹木,能夠避免它們被毒辣的陽光灼傷。
根據小溪洞杜鵑的生存需求,歷經千辛萬苦,科研人員終于在沿著溪邊的小路上發現大片的小溪洞杜鵑群落。
此時正值6-7月份,小溪洞杜鵑開的正艷,雪白的花朵成簇綻放在小路兩旁,像是為了專門迎接他們鋪設的花路。
這次的發現,果然沒有讓科研人員失望。這里的野生小溪洞杜鵑群落面積超100畝,成熟的大樹有125株,每株主干都有將近9米寬。
最大的一株主干可達17.28米,高度可達5米,專家推測這棵樹齡可達200年。還沒來得及高興,科研人員的又皺起眉來,不可置信的圍著小溪洞杜鵑看了又看、摸了又摸。
他們發現這批小溪洞杜鵑群落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沒有幼苗的存在!
這意味著小溪洞杜鵑現在面臨“斷子絕孫”的處境,并且還有其他植物跟它們“搶奪”生存資源。
如果不積極采取措施,時間一長,小溪洞杜鵑很可能在此處迎來“野外滅絕”的結局。
這可把研究人員急壞了,他們決定對小溪洞杜鵑進行人工繁殖,但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小溪洞杜鵑喜歡冷涼濕潤的環境,這一點從它們的“老家”羅霄山脈就可以看出來。那里常年多雨多霧,土地疏松透氣,是杜鵑花屬最喜歡的酸性土。
而湖南省桃源洞自然保護區中的生態環境,滿足了小溪洞杜鵑需要的生存標準,所以它們才會在此處現身。
小溪洞杜鵑之所以曾被列為“滅絕種”,是因為它們很稀少。稀少的原因是它們自身繁殖能力太差。
別看小溪洞杜鵑成樹那么壯實,它們的幼苗卻十分“嬌氣”,小溪洞杜鵑種子萌芽需要特定菌根真菌才能夠萌發。
然而這種菌根真菌在野外數量極少,哪怕是在羅霄山脈也需要一些運氣才能碰見。
再加上幼苗葉片上的絨毛比較稀疏,抗病蟲害能力弱,氣溫稍微不合適就可能會枯死或者是被動物啃食,幼苗的存活率急劇下降。
繁殖能力不行再加上種群稀少,所以多年時間里都沒有能在野外找到小溪洞杜鵑的野生植株,因此在2013年和2017年小溪洞杜鵑已經被國內列為滅絕種。
自從小溪洞杜鵑被宣布成為滅絕種后,廬山植物園專門研究杜鵑的科研團隊在2019年通過引入種子和實生苗,在園內開始養育幼苗。
為了提高小溪洞杜鵑幼苗的存活率,植物園專門為其打造了仿自然生境栽培基地,還進行了遷地保護工作。
在精心打造的生存環境和工作人員的用心照料下,廬山植物園成功繁育了5000多株幼苗,讓小溪洞杜鵑瀕危等級從“滅絕”逆轉為“極危”。
經過6年的種子繁育和遷地保護,在4月15日,工作人員將培育成功的400株小溪洞杜鵑重新種植回“家鄉”井岡山。
有了成功的案例,這次湖南省林業部門對小溪洞杜鵑野外群落的人工保護有了明確的方向。
不僅制定了科學的保護措施,還聯合桃源洞自然保護區對小溪洞杜鵑進行長期的跟蹤監測。
并計劃著對小溪洞杜鵑遷地保育人工繁殖和回歸種植試驗,這些保護措施如同“銅墻鐵壁”,為它們的繁殖夯實了基礎,杜絕小溪洞杜鵑在該地區滅絕的風險。
小溪洞杜鵑從種子繁殖到開花結果至少需要15年的時間,我們遷地保護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從“種子到種子”,讓瀕危植物能夠自然繁殖、自然更新。
此次”小溪洞杜鵑現身湖南,一是打破了“野外滅絕”的事實,二是為專門研究小溪洞杜鵑提供了重要樣本,為日后該物種崛起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