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吹拂衣袂,海岸開闊舒展,沿途景致如畫,綠樹四季葳蕤……日照海灣金沙耀目,人海和諧,已成為不少人心之向往的旅游勝地。這份美景背后,是日照市堅持將生態作為立市之本,將綠色理念融入城市發展血脈的持續努力。
單英攝
日照市始終堅定實施生態立市戰略,因地制宜統籌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建設特色親海空間,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提升,打造了一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旅游名片。
過去一年,全市水環境治理成效顯著,制定“一河一策”,創新“廠—網—河”一體管護機制,7個國控斷面水質全部達標,優良水體比例達到71.4%,超“十四五”指標14.3個百分點;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
過去一年,全市海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全市完成1352個入海排污口現場核查,建立全域海洋垃圾管理機制,劃分11個灣區55個責任灣段,海灘垃圾密度下降55.3%,4條入海河流總氮平均濃度同比改善8%。
這份“綠色答卷”獲得了廣泛認可。在去年7月份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領導點贊日照的美麗海灣建設成果;今年3月份,2025年全省水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在日照市召開,與會人員還實地觀摩了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項目、張北灣美麗海灣、潮白河美麗河湖。
袁召勇攝
這個夏天,旅游熱度持續升溫,來自河南的游客張靜站在日照張北灣的生態護岸上感嘆:“一半是海,一半是林,林海相依,在這里有一種舒適的松弛感。”這片岸線總長41.93公里,海域面積332.69平方公里的美麗海灣,過去卻是另一番景象。
“以前這里是鹽堿灘涂,種樹樹不活、養魚魚不長。這幾年我們改變了圍欄式粗獷養殖模式,同時發展民俗旅游業,提升了居住環境,改變了村容村貌,成了遠近聞名的民俗旅游村。”山海天旅游度假區臥龍山街道任家臺村曾是一個傳統的漁業村,村民任宗忠深切感受并見證了張北灣的變化給村莊帶來的實惠。
海灣的生態價值與魅力持續提升。今年1月,生態環境部公布了第三批11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日照張北灣入選,加上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國家級濕地公園、國家級森林公園等6張國家級名片,張北灣已成為不少人心之向往的旅游勝地。一組組數據記錄了張北灣的生態變化:連續多年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均為100%,連續5年水質優良率高達100%,濱海濕地面積增至10.29平方公里。2024年,兩城河口濕地還首次監測到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黑嘴鷗。
生態改善直接惠及民生,海岸線上的轉型故事處處上演。離濕地3公里的張家臺村,漁民孔嘉升正給民宿露臺換上防浪木圍欄。推開窗,海岸綠道蜿蜒入海,晨跑者的身影與白鷺齊飛。“過去出海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現在客房預訂火爆。”孔嘉升亮出手機,“五一”假期的收入讓他嘴角止不住地上揚。由育苗廠改造的海洋美學館里,上海游客李雯帶著孩子在制作貝殼畫:“這里的建筑舒適美觀,和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很難相信是由老廠房改造而成的。”
葉連俊攝
向下俯瞰張北灣,北起白馬河口、南至太公島一路,太公島濕地公園、海洋美學館、“星島藍碳計劃”項目、海洋科普館、森林公園、兩城河口濕地公園等20余處沿海親海空間串珠成鏈,激發日照濱海休閑旅游新活力。
不僅如此,為有效加強海洋垃圾清理,張北灣所屬的山海天旅游度假區在去年建立了海洋垃圾清理綜合協調工作機制,明確各單位責任分工和管理邊界,實現各個網格點常態化清理垃圾,共同維護海灣環境。
生態修復的實踐在日照海岸線持續延伸。沿著張北灣繼續往南行進,不足10公里處,海龍灣景區的人造沙灘宛如“金腰帶”般映入眼簾。這里曾是日照港最早的煤炭堆場,歷經40年,已經不再適應港城發展需要,通過“退港還海”港口岸線修復整治工程,昔日的煤堆場變成了碧海藍天的黃金岸線。去年8月景區開放后,今年又全面啟動升級改造,并于端午節前煥新迎客。
漫步日照的海岸線,海風裹挾著潮聲,在每寸灘涂與碧波間,正上演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故事。(孫曉梅 辛崇娟)
來源:日照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