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恒子曾說:家庭和睦比什么都重要,只要守護好它,其他一切都會慢慢變好。
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的很多家庭,卻是整日爭吵不休。
家庭成員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處理家庭糾紛上,最終越過越落魄。
一個矛盾不斷、內耗不止的家庭,就是一座逃不出去的圍城,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
只有把家庭關系處理好,家人擰成一股繩,這個家才能不斷向上走。
想要家庭和諧美滿,一定要警惕這七種行為。
01
把糗事當談資
電視劇《離婚女人》中,妻子姜欣經(jīng)常當著外人抖漏丈夫的糗事。
一次飯局上,姜欣又當著眾人說丈夫動手能力差得不行,連飯都蒸不熟。
襪子也經(jīng)常穿錯,有一次還穿著兩只不同顏色的襪子出門了……
丈夫臉上掛不住,拉著她就要走。
朋友們也勸她別再說了。
姜欣非但不聽,反而說丈夫在家里就像哈巴狗一樣,只會舔著自己。
丈夫忍無可忍,當即就要和她離婚。
一個家庭,也因此變得支離破碎。
當著外人的面說自家人的糗事,是家庭中的一大禁忌。
每個家庭內部,都有一些隱晦、不能提及的事情。
把親人的隱私往外說,只會傷害對方,加重彼此間的矛盾。
愛家人,就應該學會為對方考慮,保護對方的自尊心。
在外不道家人短,當眾不言家人過。
為彼此留一份體面,家庭才會變得更加穩(wěn)定與和睦。
02
把分歧當斗爭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有兩種基本的思維。
一種叫“聯(lián)結思維”:即我跟你溝通、我們相愛、合作、彼此認可。
另一種叫“排序思維”:非要比誰比誰高明,彼此爭個輸贏。
很可惜,大部分人的家庭關系,都是后一種。
一個家庭最可怕的,就是有一個總想事事勝過別人的人。
他們勝負欲爆棚,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分個高低,不惜傷了家人的心。
真正會經(jīng)營家庭的人,從不與家人對抗,而是處處在意對方的感受,把感情放在輸贏前面。
更多時候,家庭中需要的不是一個事事正確的人,而是一個懂得事事包容的人。
處處想占上風,到頭來傷的是自己最親的人。
不爭輸贏,互相讓步,才是幸福家庭該有的模樣。
03
把控制當愛
今年熱播劇《玫瑰的故事》中,黃亦玫和方協(xié)文本是郎才女貌的一對。
但方協(xié)文自卑又變態(tài)的控制欲,讓玫瑰在這段關系中受盡了折磨。
因為怕玫瑰離開自己,方協(xié)文在玫瑰懷孕后就擅自做主,辭掉了她熱愛的工作,剝奪其追求事業(yè)的權利。
甚至,他還讓他媽媽寸步不離地守著玫瑰,處處監(jiān)視她,搞得玫瑰幾乎抑郁。
后來,玫瑰回北京看望父母,他就厲聲質問:
“那你偏要去北京什么意思?北京到底有誰在啊?”
“你是一個媽媽!你就不能踏踏實實在家待著嗎?”
方協(xié)文極其自私地想將玫瑰困于家庭的牢籠之中,他這種變態(tài)的控制欲,也讓玫瑰逐漸失去自我,感到無比心累。
最終,在忍無可忍之下,玫瑰主動提出離婚,結束了多年的婚姻。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過:
當愛支配一切時,權力就不存在了。當權力主宰一切時,愛就消失了。
家庭關系里,不管是夫妻之間,還是親子之間,如果總想著控制對方,事無巨細地干擾對方的決定,只會讓家里流動的愛愈發(fā)稀薄。
甚至眾叛親離,家庭永無安寧之日。
04
把語言暴力當成交流方式
博主@一碗泡面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位老藝術家,性格追求完美,對獨生女兒要求特別嚴苛。
即使女兒成績優(yōu)異,她還是經(jīng)常挑毛病,從不說一句肯定的話。
有一次,她去美國學校看望女兒,兩人再次發(fā)生爭吵。
女兒問:“我是不是永遠都沒有辦法讓你滿意?”
她冷漠地反問:“你覺得自己做得很好嗎?”
女兒聽罷,翻身就從陽臺縱身躍下,沒有救回來。
其實,這位老人在外一直以女兒為驕傲,但面對女兒的時候,總是冷言冷語,不是貶低就是指責。
“刀子嘴,豆腐心”,這句耳熟能詳?shù)拿耖g俗語,是很多人為自己語言暴力找的借口。
似乎只要自己出發(fā)點是好的,哪怕說話難聽點、過分點也沒有關系。
特別是對待家人,明明有一顆愛他們的“豆腐心”,話一出口卻總變成傷害他們的“刀子嘴”。
但語言暴力就是語言暴力,這樣做的結果,往往只會在家人心里留下難以撫慰的傷痛。
古訓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真正有修養(yǎng),懂得關愛別人的人,從不會帶著負面的情緒和挑剔的眼光,拿一張“刀子嘴”去傷害家人。
05
把抱怨當傾訴
情感專家陸琪曾說:
你每一次在家里抱怨,其實就是一場無計劃、無策略、無預告的“爆破”行動。
生活中,那些情緒穩(wěn)定的家人,會互相滋養(yǎng)。
但也會有些人,他們會像傾倒垃圾一般,向家人肆意傾瀉負能量。
作家陳源斌小說《秋菊傳奇》里的何幸福和王慶來,曾是一對恩愛的夫妻。
為了維持家庭生計,他們一起來到城里打拼。
王慶來找了個開摩的工作,因為沒有營業(yè)資格被罰了款、扣了車。
回到家,他就向妻子大吐苦水,說自己來城里就倒霉。
之后,王慶來找工作又屢屢碰壁,他又開始抱怨社會太現(xiàn)實,自己很難在城市立住腳。
甚至他還把錯推到妻子身上,怨妻子不心疼自己。
妻子何幸福因此整日以淚洗面。
很多人習慣性將抱怨和傾訴混為一談,看似把家人當作傾聽者,實則是讓家人分擔自己的負能量。
生活中,誰都有郁悶煩躁、苦不能言的時候。
但是一味對親人投擲垃圾情緒,只會給家人徒增煩惱。
久而久之,再和睦的家庭,也會變得分崩離析。
06
把越界當關愛
最近在讀《楊絳傳》時看到一個故事: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在教育子女方面就很有分寸感,他從不會強硬地逼楊絳做任何事情。
讀中學時,楊絳各科成績都很優(yōu)秀,文理分科,老師給她的建議是學理科。
可楊絳卻更喜歡讀文科,于是,她便去問父親的意見。
楊蔭杭只說了這樣一句話:“不要太在意外界的評價,你應該選擇你喜歡的和有興趣的。”
也正因此,楊絳才選擇了文科,此后也走上了文學創(chuàng)作這條道路。
與楊絳父親不同的是,很多中國式父母,都喜歡說這樣一句話:“我們都是為你好。”
不可否認,他們的確為子女付出了很多。但為什么總是得不到理解,甚至把孩子養(yǎng)成了仇人呢?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邊界感模糊,管得太寬。
要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
他們沒有義務滿足父母所有的期待,他們來到這世上的唯一任務,就是做好自己。
所以為人父母不僅意味著付出,更要懂得及時體面地退出孩子的生活。
千萬不要讓你的過分干預,把孩子變成思想干涸,靈魂無趣的木偶人。
07
把付出當成理所應當
生活中我們最常犯的一個錯誤是:
對別人的小恩小惠感激不盡,對家人長久恩情卻置若罔聞。
仿佛,家人無論為我們付出什么,都是天經(jīng)地義。
電影《無問西東》中,就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
劉淑芬和許伯常是少年夫妻。
那是他們家很窮,劉淑芬便把飯菜都留給許伯常吃,自己卻喝枸杞水度過。
為了供許伯常讀完大學,劉淑芬更是沒日沒夜的出去打工掙錢。
而許伯常不懂得珍惜,他心安理得地享受妻子的付出,還嫌棄妻子沒文化,對她實施冷暴力。
這樣的生活,讓劉淑芬每天都在煎熬中度過,甚至讓她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最后,劉淑芬含恨自殺,到那時許伯常才悔恨過來,但一切都晚了,再也沒有人像劉淑芬對他那般好了。
在人與人之間,沒有任何一種付出,是理所當然的。
家人之間亦是如此。
因此,千萬不要讓一個對我們全力付出的家人,感到寒心。
將心比心,從生活的細節(jié)回饋他們的付出,家庭氛圍也會更加溫馨。
周國平說:“家是一只小小的船啊,要載我們穿過那么長的歲月。”
家,是身體的港灣,心靈的歸宿,是我們抵御世間風雨的庇護所。
擁有一個幸福溫暖的家,是我們每一個人心之所向。
而一個家庭幸福與否,重在經(jīng)營。
從今天起,請記得把壞情緒關在門外,把笑臉留給家人,多幾分鼓勵,少幾分指責。
種下好關系的種子,這個家才會越過越好。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頭條深一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