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和魯比奧日前在馬來西亞的東盟峰會進行了1個小時的會晤,隨后中方發布了外交通稿內容卻和以前大不同。令以法新社為主的西方媒體十分疑惑。
究竟哪里不同呢?一句話,用詞酌句更溫和了。首先,這次的中方的外交通稿沒有用應約二字,說明中美雙方有意把這場會面定調為彼此主動、相互需要的基調,而不是過去那種美方提議中方接招的姿態。
其實可以理解。這次見面,雙方顯然都預設了議題、設定了態度、控制了氛圍。中美雙方都有意降低輿論火藥味,營造務實合作氛圍。中美都知道,現在不是強硬的時候,得在棱角中找接縫、在縫隙里談生意。
此外,中美此次默契的沒有提臺灣。在中美雙方的外交通稿中,看不到“臺灣”“摩擦”“爭端”等高敏感詞。相比于以往在臺灣話題上的火光四濺,此次完全聚焦合作與對話,雙方有意建立起一堵防火墻。
雙方還在通稿中強調共建“正確相處之道”。王毅強調,雙方要用建設性、平等、尊重、互惠的態度管控分歧,擴大合作,這是我方要在高壓環境下保持話語權和主動權的體現。
另外,中國的通稿中暗示中國不會輕易妥協,但也不急于斗爭,希望和美方和平共處。這是我們有斗爭的底氣但也不主動挑釁的信號。同時也是在為更高層面協商奠定基調,并為后續談判留足空間。
說到后續談判,不少評論認為,此次王毅和魯比奧見面,是為了替接下來中美高層見面打前站。
據美國媒體報道,特朗普政府已經聯系一些美企高管,詢問他們是否有意愿加入特朗普訪華的隊伍。這表明,特朗普之前暗示的訪華并非空談,而是在有條不紊的推進中。并且除了9月份的特朗普可能的北京行程之外,其可能也在考慮和中國領導人在接下來韓國舉辦的APEC峰會期間見面。
值得一提的是,APEC向來是中美高層對話的重要場合。中美領導人此前多次利用APEC平臺進行對話溝通,比如2014年的北京APEC峰會和2023年的舊金山會晤。
那么,如果9月北京之行成行,將成為特朗普“二進宮”外交布局的重要一筆。畢竟中美之間保持斗而不破的狀態,要比徹底脫鉤或全面對抗,更符合特朗普的利益。也更有利于美方在經濟與安全之間尋求戰略回旋空間。
對特朗普而言,訪華是一場外交上的“高風險博弈”,但也是展示其“能搞定中國”的最好場合,既可向內傳遞“我能讓北京坐下來談”的強人姿態,又能向外展示其在全球舞臺上的外交縱深,他要是真能做到這一點,那確實是前拜登政府無法企及的。
更何況,一旦成行,這場訪問本身就將成為一則全球性新聞大事件:從中美企業界的聯動,到區域戰略格局的微妙變化,甚至可能影響APEC會議的氛圍和議題設計。也正因如此,王毅與魯比奧的這場“意外會見”,很可能并非偶然,而是為下一階段的互動探路試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