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遠的《世界》對話貝托·波丘尼《勞作的農夫》,曾成鋼《蓮》與達維德·里瓦爾塔《獅子》陰柔相遇,忻東旺《金婚》與阿梅代奧·莫迪利亞尼《躺臥的裸女》隔空相望,丁乙的《十示》呼應毛里齊奧·卡特蘭《周日》……
當地時間7月14日晚,“2025無問西東國際對話展:從上海到羅馬”登陸意大利國家現當代美術館。展覽由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意大利羅馬國家現當代美術館、上海市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上海文化發展基金項目資助,作為中意建交55周年文化交流系列重要項目之一。東方美學意境與西方當代筆觸在“永恒之城”的穹頂下交匯,開啟一場跨越地理與文明界限的藝術盛宴。
作為連接上海與羅馬的文化紐帶,此次展覽不僅是一場視覺的穿越,更是一場藝術史的平行宇宙實驗。每一個單元,都是一次“看”與“被看”的交換,一場跨越地理與文化的深層次凝視。
中意藝術家面對現代性轉型時的共同追問與各自回應,匯成“時空的映照”單元。意大利藝術家以未來主義、形而上畫派和空間主義為線索,突破線性敘事與傳統形態,探討速度、空間與存在的哲學命題;中國藝術家則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語境中,重新審視水墨書寫、現實主義與抽象表現,尋求傳統精神與當代感知之間的張力和平衡。
“觀念的拓界”單元以“物性”為起點,展開對社會、身份、生態等當代議題的多維討論。意大利藝術家憑借敏銳的社會洞察,將材料、裝置與符號化語言介入現實語境,挑戰觀眾的感知邊界;中國藝術家則從立足本土文化,通過材料與媒介的解構和再造,回應社會的快速變遷與身份認同的多重張力。在此,展覽構筑起一條跨越文化與感知的橋梁。
以個體經驗與地域感為核心,“圖景的生成”單元強調當代藝術家如何將自身觀察與日常經驗轉譯為新的視覺圖景。意大利藝術家通過對材料、空間與詩意象征的重構,捕捉都市節奏與內心世界之間的張力;中國藝術家則在多樣媒介中,持續探索“地域性”與“個體敘述”,描繪出深具文化溫度的精神風景。
意大利國家現當代美術館館長雷娜塔·克里斯蒂娜·馬贊蒂尼在開幕致辭中表示,此次展覽是與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合作的成果,具有特殊意義。它不僅是一場藝術活動,更是中意兩大古老文明之間對話的具體實踐。馬贊蒂尼認為,像這樣的展覽有助于構建跨文化的知識與合作橋梁,進一步加深本就擁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交流的中意關系。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院長曾成鋼指出,對于中國而言,本次展覽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次生動實踐,是以當代藝術語言介入世界敘事體系的重要嘗試。它不僅豐富了世界對于中國藝術的認知維度,也進一步強化了中國文化的全球表達能力和精神影響力。對于上海美術學院而言,本次展覽既是藝術傳播平臺,更是教育創新的實驗場。它標志著中國美術教育正從本土走向國際,走向融合,走向未來。
此次展覽將持續至9月14日。未來,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將繼續以“無問西東”項目為平臺,匯聚全球視野與在地經驗,推動中國藝術與世界文化在更高層面上的對話與共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