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 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廣東省美術館協會和廣東美術館共同發起的“粵藏粵美——廣東省美術館館際典藏精品展(第一回)”在廣東美術館本館開幕。展覽匯聚了廣東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關山月美術館、深圳美術館、和美術館、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中國版畫博物館、珠海古元美術館、江門美術館、中山美術館、嶺南美術館、潮州美術館等省內重要藝術機構的300余件珍貴館藏。
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深圳展覽館(深圳美術館前身)開啟南國現代藝術中外對話,到世紀之交廣東美術館、關山月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等學術高地的相繼落成推動了本土藝術的梳理與展示,再到近年來和美術館、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中國版畫博物館等新建美術館的多元實踐,以及珠海市古元美術館、江門市美術館、中山美術館、嶺南美術館、潮州美術館等多家地級市美術館對地方特色藝術收藏工作的持續聚焦與深耕,數十載春秋里,廣東省美術館群始終以“開放兼容、守正出新”的精神,見證并書寫了美術在南粵大地的底蘊與變奏。
廣東的現當代藝術史,恰似一部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的壯闊史詩:二十世紀初,嶺南畫派以“折衷中西”破局國畫困局;抗戰時期,版畫家們以刀為筆刻繪民族魂魄;新中國成立后,現實主義創作在版、油、雕塑等媒介中流淌著人文溫度及社會價值;改革開放以來,沸騰的時代更催生出藝術新生態的萬千氣象。此次展覽,既有關山月、何香凝等粵籍名家的筆墨風骨,亦含齊白石、傅抱石、劉海粟等國內大師的時代經典,更納喻紅、丁乙等當代藝術家的先鋒探索,既是對民族美術文脈的重新回顧,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書寫成廣東省美術館典藏多元共生的藝術華章。
美術館作為國家公共文化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收藏、研究、陳列展覽、教育、交流、服務等多重職責,廣東省美術館群堅持“傳承嶺南美術基因、探索藝術生態發展、促進國際藝術交流、提高人民群眾藝術素養”的文化使命,立足本土、輻射灣區、關注全國、面向國際,在高質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質服務等各項工作中不斷尋求突破。收藏是一種選擇,決定了美術館的學術基礎與發展方向,體現了美術館對藝術價值、文化意義與歷史脈絡的理解與判斷;收藏同時是藝術史書寫的一部分,通過時間的沉淀構建著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角度的藝術史敘事;研究與展示的深度對話,讓沉睡的藏品重獲新生,在歷史與當下的交匯處煥發光芒。
未來,廣東省美術館協會和廣東美術館將每兩年舉辦一屆典藏精品展,讓廣東美術館、廣州藝術博物院、關山月美術館等國家重點美術館多發揮作用,持續深化館際聯展合作,不斷延伸展覽的深度與廣度,助力廣東文化強省建設。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0月19日。
采寫:南都記者 朱蓉婷 實習生 吳愷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