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有個“睫毛鎮”。全球女性用的假睫毛,每10對至少7對打這兒出。去年一年賣的量,夠繞青島五圈。
40多年前,這只是個窮得沒出路的小地方。1976年,村民從青島假發廠學來手藝。
幾間破屋子支起作坊,開始搗鼓2厘米長的假睫毛。
壓毛、合毛、卷管、定型……20多道工序,婦女們坐小板凳上干。
那時候,誰都沒敢想“全球市場”這詞兒。后來咋變了?外資來了,訂單多了,作坊變工廠。
現在,鎮上4320家企業,20000多個加工點,3000多款產品。年產值100億,成了縣里的“吃飯產業”。你說這假睫毛有啥特別?
便宜是真便宜,質量還扎實。韓國客人要自然款,歐美要濃密款,日本要纖長款。
工人摸透了門道,訂單像雪片似的飛。
但光靠貼牌能撐多久?前幾年也愁過,產品同質化,利潤薄得像紙。后來政策扶一把,企業自己爭口氣。
自粘式、DIY分段嫁接款,這些新花樣一出來,海外買家搶著要。現在,連電商平臺都來搭線,貨直接從車間到消費者手里。隔壁村王嬸,以前種玉米一年掙萬把塊。
現在在睫毛廠剪毛邊,一個月能拿五千多。“比種地強多了,還能顧家。
”她總這么說。
但也不是沒挑戰。原材料漲價,人工成本漲,海外客戶要求越來越刁。
有的小廠跟不上,說關門就關門。可大廠家早學精了——研發新款式,機器換人提效率。
你看,鎮上最老的“張記睫毛”,去年投了300萬買自動卷管機。現在一天能做10萬對,誤差不超過半毫米。這事兒放全國看,也不是個例。
山東有農戶不種糧,改做寵物零食,一年賣20億;東北直播間教腌酸菜,俄語嘮嗑,一個月掙百萬;義烏充電寶加根掛繩,非洲賣爆;中東頭巾繡漢服花紋,銷量翻三倍。市場不認死腦筋,變通才有活路。三星賣翻新機,份額跌到1%;Zara搬舊款來,不少店關張;可保時捷給中國車主加方向盤加熱,賣得更火;星巴克三年出六百款新喝法,咱們愛喝啥它做啥。
數據不會說謊。今年前四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快5000億;德國投資漲48%,九成二日企說“不離開中國市場”;三菱高管更直接:“走了,財報馬上紅。
”普通人也沾光。比亞迪合肥基地招工人,月薪八千;寧德時代培訓電池質檢員,年薪十二萬。
學門手藝比讀MBA管用,這話不假。但問題也擺著。
房地產、老齡化,這些得慢慢解;科技競爭更激烈,華為難,咱們也得挺。可你看,韓國免稅店中文標識比韓語多;泰國7-11接支付寶比本地銀行快;普京說“全世界想進中國市場”,怕不是客套。
網上有人開玩笑:“抵制中國制造?
先看你TikTok爆款同不同意。”有些事兒早融進生活了,哪是一句話能拆的?
平度的假睫毛還在漲。未來幾天,說不定又有啥新款式冒出來。
你猜,下一個“全球70%”的產業,會在哪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