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邱曉芬
編輯丨蘇建勛
2025 年,AI眼鏡的滾燙已是有目共睹,很難想象,眼鏡賽道去年以前幾乎只剩下少數國資感興趣。
“2025年,各大產業戰投、市場化基金都來了。”,被行業稱為“AR四小龍”之一的「影目科技」CEO楊龍昇記得,他們近期這輪融資只用了兩個月就交割完成。
在見過上百家資方后,他們最終拿下了由普華資本、梁溪產發集團、神騏資本(58旗下)聯合投資的1.5億元B2融資。
在行業里浮沉多年,從酷派智能穿戴部負責人再到自立門戶,楊龍昇見慣這個行業的冷清和喧囂。
影目INMO AIR 3 圖片來自官方
在Open AI、Deepseek引領大模型烈火烹油之時,同時點燃了行業探索AI如何落地的熱情,而AI眼鏡已成為順理成章的答案之一——眼鏡天生離人類用于獲取信息的眼睛更近、亦有著廣泛的用戶基礎、堪稱為絕佳的場景和入口之一。
這一波熱潮,真正開始于2024年Meta與老牌眼鏡廠商Ray-Ban合作的AI眼鏡爆火——這款產品在2024年的銷量突破200萬臺。而在Ray - Ban Meta火熱之后,去年年底,國內大廠、創業公司又接過了接力棒。
搶在小米之前,影目在去年11月份發布了AI眼鏡INMO AIR3。不過,和目前大部分AI眼鏡的產品思路不同,AR部分依舊是這家公司主打的方向,INMO AIR3作為一款支持1080P顯示、雙目全彩的一體式AR眼鏡,同時集成了AI語義交互、空間計算、多屏協同等能力。
影目INMO AIR 3 圖片來自官方
小米AI眼鏡在6月底的發布,直接掀起了一波高潮。楊龍昇記得,2025年所有找過來的投資人不約而同拋出相同的三個問題:“怎么看AI眼鏡領域?”、“小米下場后,對行業有什么影響?”、“創業公司們如何抵御大廠的進攻?”
對于小米的入局,楊龍昇相反持更樂觀的態度,認為其恰好拉開了AI眼鏡新的篇章。楊龍昇告訴《智能涌現》,經過監測,六月底至今,智能眼鏡大盤流量十倍于此前,各家眼鏡廠商今年銷量預計有兩三倍的提升。
當大廠、大眾用戶、資本齊聚,“百鏡大戰”前夜已經到來。
縱觀目前戰局,AI眼鏡領域總共有三類玩家——
一類是互聯網大廠,比如小米、百度;另一類是AR眼鏡廠商,主要玩家為“AR四小龍”(影目、Xreal、Rokid、雷鳥),這類玩家紛紛將領域拓展至AI眼鏡方向;第三類是沒有眼鏡經驗、尋求轉型的新入局者,比如閃極、華強北一眾廠商等等。
在中國,要做一款“眼睛形態的攝像頭”,非常簡單,這也是為什么這么多背景迥異的玩家紛紛盯上這一領域——AI硬件最火的兩個細分方向,機器人和AI眼鏡,后者的門檻低得多。但楊龍昇表示,AI眼鏡這個賽道,實則“坑”非常多。
長遠來看,楊龍昇認為,未來AI眼鏡賽道的競爭點在于3個方面。
首先,在硬件方面,AI眼鏡的競爭關鍵在于,是否與普通的眼鏡一般,實現輕量化、小型化,這決定了產品后續能否持續佩戴。另外,他表示,AI眼鏡的終局離不開光學顯示,也考驗著廠商如何進一步把方案做到更極致(比如良率、成本、顯示效果等等)。
在關鍵的AI能力上,如果只是簡單調用普適的AI大模型,AI眼鏡同質化現象突出。楊龍昇表示,AI做為中間層之一,連接著硬件和場景,考驗著廠商如何利用好AI,提升數據獲取、實現空間計算等能力。
在供應鏈層面,則是考驗著AI眼鏡廠商如何降低硬件成本,使其加速進入大眾市場。
影目INMO AIR 3 圖片來自官方
在“百鏡大戰”開局,當前真正實現產品成熟、用戶驗證、商業路徑清晰的企業仍屬少數。“百鏡大戰”,實際上是一場多維度的競爭。“大廠當前或許屬于試水階段,留給創業公司的,還有兩三年的窗口期”,楊龍昇表示。
以下是 36 氪與楊龍昇的交流實錄(根據實際情況略有摘編)
小米入局, 各家銷量漲了兩三倍
智能涌現:小米入局AI眼鏡領域,全行業都非常關注。這對于行業有什么意義?
楊龍昇:小米入局對整個行業是個好事。AI眼鏡以前屬于小眾人群,很多人開始關注到這個領域,對整個市場的教育、大眾的認知度有非常明顯的帶動作用。
反饋到具體的流量上來看,在首發期間,小米入局對于整個大盤的流量拉升了將近十倍左右。如果日均的流量來看的話,我估計對整個行業會有一個三倍左右的流量帶動。
對各家廠商來講,可能今年整體的銷量都可能會提升個兩三倍。具體到我們,到小米發之后,現在銷量是提升了大概 1.5倍左右吧。
智能涌現:所以你并不覺得小米的入局會蠶食大家的份額,反而持樂觀的態度?
楊龍昇:目前智能眼鏡領域,創業公司和這個小米這些大廠還是有明顯的差異化的,還沒有到一個真正互相蠶食份額的階段。
智能涌現:能否幫我拆解一下,一部智能眼鏡的成本構成,以小米眼鏡為例。
楊龍昇:第一類,小米的眼鏡是最簡單的AI眼鏡形態,它成本的大頭還是芯片為主,單單高通的AR1芯片,成本大概是在44美金左右,對應整個主板的東西加起來,可能六七百塊錢。
再加上整個外圍的傳感器,光電子電路部分可能就要達到八九百塊錢。再加上結構件,比如一些外殼,整體BOM的成本應該是去到1200左右。這是當前最簡單的這種AI眼鏡的成本構成。
我們是更高一級的形態,增加了顯示單元的模組,我們家BOM是控制得比較好,基本上可以做到跟拍照眼鏡差不多,我們大部分的主板,包括傳感器都是用的國產化的方案。
整個行業里面,帶顯示、帶AI功能的眼鏡產品,成本可能要去到1700、1800的體量了。
曾經只有國資敢投資眼鏡公司,現在不是了
智能涌現:你們整個B輪大概是多大規模?這應該是咱們成立以來最大的一輪融資嗎?
楊龍昇:是的。我們這次是B2輪,1.5 億。我們整個B輪拆成了三筆,加一起總融資額可能要達到小三個億左右
智能涌現:眼鏡賽道在中國一直起起落落,這輪AI眼鏡是怎么火起來的?
楊龍昇:Open AI、Deepseek帶動了一波AI熱潮,大家對AI的熱情,喚醒了大家對硬件產品,或者場景的需求。眼鏡也是借到了這波熱潮,眼鏡是AI的最佳載體,離人更近,可以快速的去使用AI。
智能涌現:幾年前AR眼鏡公司只有國資感興趣,但今年行業熱絡了很多,你們做為行業認識,具體感受如何?
楊龍昇:對,去年整個行業里面只剩下國資在投,今年一些產業戰投、市場化基金也陸續在往這個賽道里加碼。今年通過我們一些朋友推薦,還有老股東推薦,找過來上百家投資方應該是有了。我們B2輪融資真正開始動是四五月份,整個交割期也就兩個多月就搞完了,還是挺快的。
智能涌現:您體感AI眼鏡有多火,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細節?
楊龍昇:最簡單的就是,我身邊很多之前不關注智能眼鏡行業的人,都跑來問我“小米眼鏡值不值得買”。頭部的幾家互聯網廠商,可能會在年底發布。
智能涌現:這么多投資者,大家核心問題是什么,有什么共同點?
楊龍昇:核心的問題都是在問,對AI眼鏡這個市場怎么看?小米下場以后對你們有什么影響?未來跟大廠有什么競爭策略?
大廠入局,創業公司還有兩三年窗口期
智能涌現:我覺得目前,AR四小龍似乎比較堅持主陣地,沒有和其他廠商一樣把AR摘掉。這一點您是怎么思考的,有沒有動搖過?
楊龍昇:我們一直堅持,AI眼鏡未來一定是逐漸往帶顯示的方向進化。從大盤來看,過去不帶顯示的、以音頻為主的智能眼鏡整體的份額非常低,證明對于消費者來說,帶攝像頭、帶顯示的還是比較符合大眾市場對于AI眼鏡的心理預期。
智能涌現:大廠入局之后,你認為這個領域的創業公司如何應對競爭?
楊龍昇:我認為大廠當前也屬于試水階段,留給創業公司還是有兩三年的窗口期,可以去做成一個頭部品牌。我們現在無論是市占率上,還是產品領先性上,都是比大廠要高出來一截的。
現在這個賽道偏頭部聚集化,大家投的還是這個行業里面跑到第一第二的公司,已經有兩極分化的趨勢。
智能涌現:你們的產品,用戶畫像大概是什么樣子?
楊龍昇:我們更多會關注一些這個新中產、新消費人群,這部分人群相對來說是處于一二線城市,更加追求個性化品牌的人群,跟小米和華為這些大廠也會作為錯峰競爭。
智能涌現:接下來AI眼鏡領域競爭可能會很激烈,你們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楊龍昇:有幾個細分點。首先,光學上,我們是第一家實現光波導產品量產、并且實現了雙目全彩、大 FOV(場視角)的企業。
在OS操作系統層面,我們已經將AI打通到底層系統的中間層,去支持一些已有的應用的,實現AI原生化。比如,你可以對眼鏡自動點餐,買東西等等。我們還一直聚焦,去探索社交、娛樂的場景應用。
最后,供應鏈方面我們一直在堅持國產化,現在國產化率其實達到80%以上了,這也給我們帶來了成本優勢,我們現在的眼鏡能做到與拍照眼鏡成本差不多了。渠道方面,我們也選擇與亞洲眼鏡開了第一家線下的品牌店。
智能涌現:智能眼鏡的整體成本大概有多少的下降?
楊龍昇:相比于之前的話,可能30%左右的下調吧。我們自己在做陣列光波導光路的設計、材料工藝優化,良率相比于之前提升了將近15%左右。
智能涌現:現在AI眼鏡市場的出貨量大概是多少?你們的銷量情況如何?
楊龍昇:今年其實比往年會好一些,我估計今年整個智能眼鏡大類的體量,我預估,中國市場應該是能上到六七十萬臺的體量,比去年的話應該是多了2.5倍到三倍左右。
全球市場會比較大,可能今年將近有大幾百萬臺,主要的量是被Meta吃掉了。小米今年整個出貨量應該是能到30萬臺到40萬臺,這是我們當前對于他們首發數據的預測。我們今年應該全年也是能排到第二,應該能達到15萬臺左右。
AI眼鏡門檻雖低,“坑”也很多
智能涌現:我感覺AI眼鏡領域的門檻很低,比如華強北現在也涌現了很多AI眼鏡方案商?
楊龍昇:從底層邏輯上講,要做成一個眼鏡形態的攝像頭,這個事兒沒那么難。但是,要把AI的功能,以及這個眼鏡的整體的交互體驗做好,就這個事兒是非常難。
小米這款AI眼鏡,從入局到做成,其實是將近小一年多的時間,這里面有太多太多的細節要去要優化。
比如,如果你要做AI+翻譯的場景,就要先去做好時延,我們做了一些算法,來保證眼鏡能精準識別我說的話,翻譯給對方,哪怕一個簡單的接打電話的問題,我就要去解決麥克風定向傳音的問題。
又比如,我們要讓眼鏡能戴一天,它要要用雙芯片的方案——用低功耗的藍牙做日常的處理,用高性能SoC解決拍照和輸入的問題。雙芯片的方案又涉及很多藍牙通訊協議的問題,里面的坑非常的多,全是一些細節,都是對于軟硬件的研發上面的技術難點,我感覺還是一個綜合競爭力。
接下來AI眼鏡要不斷提升6Dof的能力、全彩顯示、輕量化等等,對硬件體驗的要求很高,我覺得都不是華強北廠商能去參與的,需要非常重的投入。華強北的產品只是一個安防攝像頭套了一個眼鏡的殼。
智能涌現:短期內看來,AI眼鏡偏同質化,這本質上是怎么造成的?
楊龍昇:AI的想象空間比較大,整個的場景也是隨著技術的發展一點點去涌現的,但是現在主要解決的場景集中在會議、翻譯、生活助手。大家在定義產品的時候,也會傾向于先解決剛需問題。
未來AI能覆蓋的場景越來越多,手機里的應用都值得被AI眼鏡重新替代掉一遍。當前還是處于技術的早期階段,后期大家的差異化,切入的場景會越來越不同。
對于眼鏡廠商來說,AI其實是對整個OS層、對交互層的重構,我們會希望把AI應用到整個OS里的中間層,去減少調用的層數,加快信息獲取的效率,這是當前AI對于眼鏡廠商的核心價值。不過,底層的大模型,我坦白講可能并不是眼鏡廠商要真正下場去做的。
智能涌現:長遠的來說,AI眼鏡這個賽道競爭壁壘在哪些領域?
楊龍昇:我們關注的是兩個核心。第一,怎么把眼鏡做得非常小型化,跟日常眼鏡一樣,可以always on,其次,如何把光學的顯示效果做好,我們一直在陣列光波導上面做投入,希望把這個顯示效果逐漸的拉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第二,AI眼鏡最核心的部分在于是OS系統層。我們需要把AI作為中間層的一個特性,同時的話可能還要增加一些6Dof、空間計算的一些算法,保證說眼鏡可以具備通過AI來去獲取數據的能力,以及空間顯示能力啊,這個是基于系統層要去長期去做的。
第三,是基于這個供應鏈的持續優化,我們希望未來AI眼鏡的國產化率能達到90%以上,甚至100%,這樣整個產品的成本、售價,可以做到像手表、耳機這樣品類一樣,加速它進入到大眾市場。
智能涌現:那基于這三點判斷,你們下半年會重點做哪些布局?
楊龍昇:今年下半年,我們也是圍繞著這個三個方面做一些布局。我們這輪融資之后,我們去做了建了一個光波導產線,投入到整個工藝上的提升,解決傳統的一些量產良率問題、以及品質檢測。我們投了四五千萬下去。
其次,AI這部分,我們一直在系統層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架構設計。我們下半年再去重點去投入的是,簡化整個交互的鏈路,通過AI可以去一步觸達(應用),比如說我想要的外賣,直接給我推薦過來,不需要再去做檢索和篩選。
我們也組建了一個5千萬的基金,專門去培育整個AI agent類型的原生應用,去豐富整個眼鏡的業態。
最后要做的是,持續優化我們的供應鏈,解決國產替代的布局。
智能涌現:前幾年行業里面一直都在討論眼鏡的killer app,在有了AI之后,不知道您的看法有沒有出現變化?
楊龍昇:AI并不是應用,它是一個底層技術,會帶來應用的涌現。眼鏡在短期內基于一些工具類型的場景,實際上是比掏出來手機去用是更加方便的。比如說拿著眼鏡去做翻譯、點外賣,它可以用更短的時間去獲取信息。這個是我認為的第一階段的殺手級的應用。
從這個中長期來講,我會更看好偏向于娛樂、社交場景的變革,終局應用肯定會出現在游戲和社交上面。
智能涌現:AI眼鏡硬件的供應鏈已經很成熟且成本可控了,AI這部分的情況如何,是否有成熟的供應商可選擇,還是都需要廠商自己去探索?
楊龍昇:當前像Agent的開發,其實沒有傳統應用開發那么復雜,有點類似于小程序的開發難度,這一塊主要是創業公司,或者一些個人開發者。我們今年拿了將近5千萬的資金,來孵化培育整個內容生態。從扶持開發者生態著手,可能會冒出來一些好玩的AI Agent的應用。
智能涌現:各家目前主要選擇哪些AI大模型合作?
楊龍昇:目前還是處于全模型接入的方式,豆包、deepseek等等,然后分不同場景去使用。比如,豆包更適合去做聊天對話,deepseek更更適合去做檢索,我們接入的是移動的九天大模型,可能更適合去做交互性場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