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蔣介石第一次赴日留學時,曾因身份受限而受挫,憤而剪掉了自己象征舊制度的辮子。但這次留學最終無疾而終,他被迫提前返回中國。
回國后的蔣介石,生活與志向又迎來怎樣的轉折?這位青年在軍校課堂上的一句質問,又為何成為他早年少有的“高光時刻”?
1906年,年僅19歲的蔣介石,懷揣著留學日本的理想,東渡重洋。他希望能進入日本正規軍校深造,掌握先進的軍事理論。
然而,當時日本軍校與清政府有協議,只接收官方選派的留學生。蔣介石并非官方派遣人員,自然四處碰壁。盡管他努力適應環境,還抓緊時間學日語,但仍難以突破身份障礙。
最終,蔣介石只得黯然返鄉。雖心有不甘,但這趟短暫的日本之行卻讓他學到日語,也讓他親身感受到日本軍國主義的狂熱。
回到奉化溪口后,蔣介石的心情跌入低谷。剪掉的辮子尚未長出,他既不愿出門,也無法見親友,只能整日郁郁寡歡。
母親王采玉見狀,為兒子找了個“借口”:寫信告訴蔣介石,姐姐要出嫁,需要他回家幫忙。借此讓蔣介石得以體面回國,避免被鄉鄰嘲笑。
在家中休養期間,蔣介石還曾大病一場,身體與心境皆陷入低潮。不過,也正是在這段日子,他與原配毛福梅關系稍有緩和,為日后兒子蔣經國的出生埋下伏筆。
短暫低迷后,蔣介石心中的“從戎夢”并未熄滅。他得知河北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招生的消息后,立刻重新振作。
保定軍校在當時有“將軍搖籃”之稱,是近代中國首屈一指的軍事學府。學校培養出包括白崇禧、葉挺、傅作義等大批軍界名將。
1907年,浙江地區有上千人報名參加保定軍校考試,錄取率不足6%。蔣介石憑借勤奮備考和較好的基礎,幸運地脫穎而出。
軍校里,大多教師是清政府聘請的日本教官。這些人薪資優渥,卻普遍帶有對中國學生的輕視與傲慢。
與此同時,清末仍處辮發制度時期,蔣介石已剪去辮子,留著短發。這樣的形象讓他在同學中顯得格外突兀,也讓部分保守教官對他產生敵意。
不過,蔣介石能講流利日語,這使得部分日本教官對他態度稍微寬容。也正是這個細節,為后來的課堂沖突埋下了伏筆。
一次衛生課上,一位日本教官手拿土塊,說道:“這上面有四億個微生物,就像中國有四億人一樣。”
話音未落,講臺下的蔣介石忍不住站了起來。他將那塊土塊分成八份,目光直視教官,質問道:
“日本只有五千萬人,那是否也就是五千萬個微生物,寄生在這八分之一的土塊里?”
全班瞬間寂靜。教官被問得一時語塞,只能瞪著蔣介石的短發,冷冷指責他是革命分子。
在當時,這樣公開頂撞外籍教官是十分危險的。蔣介石有可能面臨校方處分,甚至被清政府視作煽動學生的激進分子。
不過,保定軍校的校長對于日本教官的傲慢也有所不滿。他認為蔣介石的話雖沖,但也反映出愛國之情,最終選擇不予追究。
蔣介石由此保住了學籍,繼續完成學業。
此后,軍校決定選派成績優異、懂日語的學員赴日本考察深造。憑借日語優勢與不錯的學業成績,蔣介石被選中,成為清政府正式派遣的留學生。
相比最初那次東渡時的落魄,這次身份不同,意味著他能真正接觸日本軍政核心,也讓他與更多革命青年建立聯系。
命運的齒輪由此開始轉動。
在保定軍校時,蔣介石尚未掌權,是個愛國情懷濃厚的熱血青年。他對教官傲慢的反駁,也被同學們私下稱道。
但隨著歲月推移,蔣介石的人生軌跡發生變化:先是投身辛亥革命,后來追隨孫中山,最終成為國民黨最高領導人,掌控政權。
蔣介石當年課堂上的一句質問,或許真切反映了那個年代部分青年的民族意識與不滿。
然而,等到蔣介石真正掌權后,復雜的政局與權力的誘惑,讓他也開始遠離最初的理想。
參考資料:《蔣介石傳》《民國通史》《保定軍校史》等
(圖網,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