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會議室都是給黨員和干部開會議事的,俺社員以前哪能想到來這兒吹空調。”
7月14日11點,室外熱浪滾滾。在阜南縣苗集鎮張古村黨群服務中心會議室,80歲的李時玉開心地向記者展示自己脖子、胳膊上已褪去的痱子印。“這里涼快又舒服,來這幾天,痱子都消下去了。”
此時,李時玉身后的會議長桌旁,坐滿前來納涼的村民。他們隨意坐著,有嘮家常的、有看電視的、有編筐的……三三兩兩,悠然自得。
村黨群服務中心會議室
原本是基層黨員、群眾的議事場所
張古村的會議室
為何一改往日的嚴肅氛圍
變身熱鬧的避暑地呢?
一起去看看
為群眾辦事,錢用在了刀刃上
進入7月以來,阜陽持續高溫,多次拉響高溫橙色預警。張古村有41名留守老人,村干部在走訪探視時發現,獨居老人度夏避暑存在不少問題。
“這些老年人家里不是沒有空調,但他們這一輩人節儉慣了,舍不得開空調。”張古村黨總支書記王雪松很擔心,“持續高溫,舍不得開空調,可是要熱壞人的。”
王雪松當即和村干部們商議:村會議室打開空調,全天面向村民開放。
說干就干!第二天,村會議室就對村民開放了。但前來避暑的村民們并沒感覺到涼爽,不少村民反映,“空調制冷效果不好,風扇全部打開,還是熱。”原來,會議室內的空調已運行超過11年,每年都要修幾回,但考慮到經費以及使用次數并不多,一直沒有舍得換。
“換!必須馬上換。”王雪松當機立斷,“過去,只是村干部開會用,買個空調確實很心疼。現在,邀請群眾來這里納涼,必須要做好服務保障,錢要花在刀刃上。”
“只要是踏踏實實為群眾辦事,我們都支持,把更多資金用在為群眾服務上。”苗集鎮黨委書記楊宗仁介紹,近年來,阜陽大力推動鄉村振興,包括張古村在內的一批鄉村村集體經濟逐步增加。但過慣了緊日子,苗集鎮一些村會議室至今沒有配備空調。
當天傍晚,3匹的大空調一買回來,村里就連夜安裝上了。貼心的村干部,還給向陽的窗戶裝上了隔熱窗簾。
村干部排班,端茶倒水解疙瘩
一切準備妥當后,張古村通過入戶、微信群宣傳,邀請群眾到村室納涼,一下子就吸引了許多村民,但也有村民遲遲不出現。
“有幾個老年人很想來,但他們一走,家里小孩沒人照看。”王雪松發現,村室開放后,隨著納涼村民增多,新需求接連出現。
“群眾需求就是我們工作的方向。”王雪松介紹,針對村民提出的留守兒童照看難題,村里組織大學生暑期志愿者和村儲備干部,在一墻之隔的村小免費開展暑期托管;針對留守婦女提出的增收問題,村里邀請柳編能手,手把手教技能……裝上了新空調的村黨群服務中心會議室,儼然成了一處村情民意的收集站,越來越多的村民喜歡在這里納涼、聊天、做手工。
“會議室開放后,干群關系明顯更加和諧。”張古村村委會副主任李同俠說,以前村民們遇到一些“小事”,不愿意麻煩村干部,憋在心里久了,難免有疙瘩。現在,村干部排班,每天為會議室納涼的村民燒水端茶做服務,大事小情,能解決的立刻解決,暫時不能解決的,話一說開,心結自然就解了。
在村民看來,這件事做到了老百姓心里,大伙兒都非常擁護。“村里敞開會議室、安裝新空調,給我們避暑納涼。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實事好事。”村民李本如說。
“村室就是給老百姓服務的,也是村民能直接感受黨的作風和黨員干部服務態度的地方。”楊宗仁說,張古村的做法值得肯定。目前,苗集鎮已在全鎮推廣張古村的好做法,鼓勵有條件的村敞開大門,供村民避暑納涼。
記者手記
一室清涼見初心
村黨群服務中心會議室的開放,打開的不僅是清涼空間,更是干群之間的心門。空調送出的不僅是涼意,更是基層黨員干部把過緊日子省下的錢,花在群眾心坎上的執政溫度。從納涼點到民生站,村會議室延伸新功能的背后,是張古村干部善用現有資源的基層治理智慧,也是將心比心為群眾辦實事的生動注腳。
來源:阜陽“政能量”工作室
文圖:記者 陳銳 帥玉豪 張傳龍 任秉文
視頻:記者 帥玉豪 張傳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