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樹下,微風輕拂,仿佛能聽見時光的低語,訴說著金牛區鳳凰山街道金韋社區曾經作為成都農墾農場韋家碾分場的故事。曾經,這里桃林搖曳、麥浪翻滾,而如今,這里已然高樓林立、車流如織。但那些農場記憶并未消散,而是在社區治理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文化引領:讓空間“講故事”,激活治理根系
走進金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這里的10個空間各自散發著獨特的魅力。“桃蹊”閱讀空間,以昔日農場桃林為引,木質的書架上擺滿了各類書籍,當居民走進其中,翻閱著手中的書籍,仿佛仍能聽見風吹桃林的沙沙聲,書香與自然的記憶交織在一起,讓生活充滿了詩意。“童箏”兒童樂園里,孩子們奔跑嬉戲,五彩斑斕的風箏在天空中飄蕩,借風箏節喚醒的童真,讓歡笑回蕩在鳳凰山間,風箏線的那頭,牽著的是一代代金韋人的共同記憶。“隴上咖憶局”里,濃郁的咖啡香混合著親切的方言,人們圍坐在一起,拉近了鄰里之間的距離。
社區居民李大爺感慨地說:“這些空間不僅是一個個場所,更是我們情感的寄托。每次走進‘桃蹊’,就想起以前農場里的桃林,那種感覺特別親切。社區把這些記憶融入到空間里,真的很用心。”這些名字不僅僅是空間的標識,更是情感的紐帶,它們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真正融入了市井煙火,用文化引領激活了社區治理的根系。
多元共治與內生循環:共筑幸福社區新圖景
在金韋社區,治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行政指令,而是充滿了生活的小確幸。樓梯轉角變身信息樞紐,咖啡桌旁就能開議事會,這樣的場景在社區里隨處可見。快遞小哥成為了社區治理的“流動觀察員”,他們“隨手拍”上報問題,讓動態治理無死角。志愿者們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志愿行動可積分兌換便民服務,激勵閉環讓善意在社區中流動。暖心驛站既是新就業群體的“充電站”,也是居民的“小修小補”便民點。
快遞小哥小張笑著說:“以前送快遞只想著把件送到,現在發現自己還能為社區治理出份力。看到自己拍的照片解決了社區的問題,心里特別有成就感。”這些小確幸,藏在快遞小哥的電動車里,藏在街角阿姨的購物袋里,藏在鄰居們閑聊的茶香里,打破了傳統行政邏輯,構建起了服務生態圈。
金韋社區有關負責人介紹,社區還探索出了內生循環法,讓社區經濟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以黨群服務中心為孵化器,社區文創破局,非遺風箏、金寶杏寶IP盲盒從“社區工坊”走進地鐵主題車廂;借S11線地鐵客流,打造“生產—— 展銷 —— 直播”全鏈路,讓社區經濟突破地域限制;總結“公益積分 + 網格聯動 + 文創造血”模式,形成可復制的治理“軟基建”。
居民王女士拿著積分卡兌換文創盲盒時開心地說:“沒想到社區的活動不僅能讓我們參與治理,還能有實實在在的收獲。現在感覺社區越來越好了,生活也更有盼頭了。”當文化資源變成增收路徑,當居民們享受著社區發展帶來的成果時,社會治理已不僅僅是政策,而是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幸福從來不是宏大的敘事,在金韋社區,它是家門口觸手可及的溫暖,是鄰里間的歡聲笑語,是社區發展帶來的美好生活。金韋社區正用“微網”編織幸福圈,用“實格”筑牢暖心篇,書寫著從農場記憶到幸福社區的溫暖篇章。(石秀 鳳凰山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