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到”!
這是農村過去一條不成文的規矩,現在很多地方依然還有這個習俗,遇到村里誰家老人去世了,在家的都是能幫就幫!
在農村待過的朋友可能都發現過一個現象:村里有人家辦喪事,抬棺的幾乎永遠是那幾張熟面孔。
不是隨便拉幾個年輕小伙湊數,而是早就固定好的“專業班子”。這背后可不是簡單的“誰有力氣誰上”,里面也是有講究和人情世故。
那么哪些人能抬棺呢?又要什么要求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先說說抬棺這活兒的硬要求,可不是誰想干就能干的。
首當其沖得身強力壯,過去農村沒機械化設備,棺材本身沉,加上逝者的衣物、隨葬品,動輒幾百斤。
因此普遍都是八個壯勞力來抬,有些地方過去也有十六個人抬棺的,但是這一般都是德高望重老人才有如此待遇!
聽說有些地方四個人就可以了,但是我們這里是沒有,都是八個人!
之所以要求是“壯勞力”,是因為抬棺也是重體力活,抬棺時要走山路、過田埂,甚至有些地方還有“繞路避邪”的習俗,走的路比平時遠不少。
要是沒把力氣,半路上腿軟了可不是鬧著玩的,不光丟面子,還犯了喪事的忌諱。
再就是身份講究,幾乎所有農村都要求抬棺人必須是成年男性,有些地方更嚴格,得是已婚成家的男人。
老人們說“成家的男人肩上有責任,氣場穩”,未婚小伙陽氣太盛或“根基不穩”,怕壓不住場面。
而且已婚男性更懂人情世故,辦起事來靠譜,不會毛手毛腳出岔子。
還有膽子大也是必備素質。過去農村辦喪事規矩多,出殯時間早,有時天不亮就要起棺,走夜路、過墳地是常事。
加上家屬悲傷哭泣,氣氛本就肅穆,膽子小的人容易被環境影響,萬一途中嚇慌了手松了杠,那可是天大的忌諱。所以村里那些“天不怕地不怕”的漢子,自然成了首選。
最重要的是責任心強、服從安排。抬棺講究“步調一致”,前面喊號子的人怎么指揮,后面就得怎么邁步,不能擅自加快或放慢。
遇到上坡下坡、過門檻,都有特定的發力技巧,必須聽領頭人的指令。
要是有人自作主張,輕則棺材晃動,重則發生意外,這在喪事上是絕對不允許的。
為啥這些人能固定下來?其實是村里“用出來的信任”。農村是熟人社會,誰家辦事靠譜、誰有擔當,大家心里都有數。
最初可能是臨時湊人,但幾次下來,那些力氣夠、懂規矩、不毛躁的人就慢慢凸顯出來。
下次辦喪事,主家第一個就想到他們,久而久之就成了“固定班底”。
這些固定的抬棺人不吃虧嗎?表面看他們要早起受累,耽誤農活,好像“得不償失”,但實際上這是村里最體面的“人情投資”。
農村講究“禮尚往來”,今天你幫我家抬棺,明天我家有紅白喜事,肯定全力幫忙。
而且抬棺是“積德行善”的事,老人們說“幫逝者入土為安,會有好報”,大家都愿意做這種積福報的事。
更重要的是,這些抬棺人在村里地位不一般。他們是“辦事人”,誰家有喪事都得請他們當主角,主家會好酒好飯招待,事后還會給“辛苦錢”或“謝禮”。
遇到家庭困難的主家,他們甚至會主動少要錢或分文不取,這份情義在村里比錢更金貴。
時間長了,他們成了村里的“體面人”,誰家有矛盾、有難事,都愿意找他們調解,因為大家信得過這些“能扛事”的漢子。
現在農村條件好了,好些地方都是外包給一條龍服務團隊了,也有些是機械化了,比如用了抬棺架、吊車等,但固定抬棺人的傳統沒丟。
這些人大多是四五十歲的中年男人,年輕時被老輩帶著學規矩,現在又帶著年輕人傳承門道。
他們知道哪段路該喊什么號子,哪道坎該怎么發力,甚至能根據主家的家境調整“隨禮標準”,既不失規矩又顧全人情。
說到底,農村的抬棺人不只是“力氣擔當”,更是鄉村禮儀的傳承人。他們用肩膀扛起的不只是棺材,還有村里的人情冷暖、傳統規矩。
這份看似辛苦的差事,藏著農村最樸素的價值觀:靠譜的人永遠被需要,善良的付出終會被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