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天津市佛教協(xié)會會長、大悲禪院的達云法師去世才過去5天,事情的發(fā)展就有點讓人意外。
原本一位德高望重的方丈離世,大家應該感到惋惜才對,但網(wǎng)上卻出現(xiàn)了惡心的一幕。
很多人扒出了方丈生前生活的各種細節(jié),開始議論紛紛,甚至有些聲音還帶著“刺”,讓人看了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去世后被罵上熱搜·】——?
在達云方丈去世后,有人曝光了方丈生前居住的房間照片和祭壇布置的細節(jié)。
照片里,方丈用的茶壺是宜興紫砂的,懂行的人都知道,這種茶壺少說也要幾千塊。
祭壇上擺的糕點據(jù)說是從五星級酒店專門定制的,香爐也金光閃閃,一看就不是便宜貨。
這些畫面立刻刺激了部分網(wǎng)友的神經(jīng),評論區(qū)瞬間炸開了鍋。
“和尚用這么貴的東西?”“這哪是修行,簡直是享福!”“51歲就心梗,肯定是平時吃得太好!”
類似的質疑聲此起彼伏,甚至有人直接斷言這是“報應”。
隨著討論越來越熱,更多所謂的"證據(jù)"被扒了出來。
有人說親眼看見方丈戴過價值不菲的佛珠,還有人信誓旦旦地說見過他坐豪車。
更夸張的是,有人翻出他在寺廟大吃不喝的照片,話里話外暗示他破了戒律。
這些未經(jīng)證實的說法,在各大社交平臺瘋狂傳播。
短短幾天時間,達云方丈在網(wǎng)上的形象就來了個180度大轉彎。
從一位受人尊敬的得道高僧,變成了某些人口中"奢侈無度"的反面典型。
更讓人心寒的是,有人開始對整個佛教界開炮,說什么"現(xiàn)在的和尚都腦滿腸肥",早就忘了清修的本分。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奢侈方丈”的真面目·】——?
隨著更多知情人士站出來發(fā)聲,事情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原來,那些被質疑的“奢侈品”,大部分都是香客自愿供奉的。
紫砂壺是一位居士看到方丈用的茶杯裂了,硬塞給他的;高檔糕點是信徒表達敬意送的供品;金光閃閃的香爐也是信眾捐贈的祭器。
真正了解方丈生活的人都知道,他過得比普通人都要簡樸。
他身上那件僧袍,袖口和領子都磨出了毛邊,后背處打著三塊補丁。
吃飯時,他總是用同一個掉了瓷的搪瓷碗,碗邊有幾處磕碰的缺口。弟子們要給他換新的,他卻說:"能用就行,何必浪費。"
寺廟里的工作人員說,方丈對自己特別"摳門",但對別人特別大方。
有次看到一個小和尚的鞋子破了,二話不說就掏錢給買新的。冬天看到來上香的老人穿得單薄,馬上讓人準備厚衣服。
這些事他從來不讓往外說,覺得這都是應該做的。
更打臉的是,就在網(wǎng)友為方丈的“奢侈生活”吵得不可開交時,南開大學官方微博發(fā)布了一條消息。
自2020年起,一位署名“天津某僧人”的匿名人士累計捐款60萬元,資助了37名貧困學生。
直到方丈去世,校方才確認這位神秘捐款人就是達云法師。
可諷刺的是,生前低調行善無人知曉,死后卻因為幾張被曲解的照片成了全網(wǎng)熱議的焦點。
那些罵他"奢侈""活該"的人可能想不到,他們口中"享樂"的和尚,其實過著比普通人辛苦十倍的生活。
?——【·實際被累垮的·】——?
作為天津市佛教協(xié)會會長、大悲禪院住持,達云法師的日常遠比普通人想象的忙碌。
每天凌晨4點半,當大多數(shù)人還在睡夢中時,他已經(jīng)起床誦經(jīng)。
6點準時開始處理寺廟的大小事務,8點接待第一批香客,10點又要協(xié)調各種慈善項目。
下午的時間往往要花在寺院修繕上,晚上則要批改文件到深夜。
最忙的時候,一天要主持三場法會,念經(jīng)念到嗓子沙啞說不出話。弟子們心疼他,勸他多休息,他總是那句話:"香客大老遠來的,不能怠慢。"
這樣的工作強度,換成誰都扛不住。
醫(yī)生后來發(fā)現(xiàn),他去世前臉色發(fā)黑、嘴唇發(fā)紫,這些都是心臟出問題的明顯征兆。
某種意義上,他是被活活累垮的,而不是某些人臆想的“奢侈遭報應”。
而網(wǎng)友們一開始罵得這么兇,無非是刻板印象作祟。
在很多人眼里,和尚就該穿破衣服、吃咸菜、住破廟,用點好東西就是“破戒”。
殊不知在佛教傳統(tǒng)中,信徒供養(yǎng)法師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而像達云方丈這樣誤解的也不在少數(shù)。
?——【·“最美鄉(xiāng)村教師”郜艷敏·】——?
1994年,18歲的郜艷敏在石家莊打工時被人販子拐賣到河北曲陽縣下岸村,以2700元的價格賣給一個不識字的羊倌。
她三次逃跑三次被抓回,最遠一次跑到火車站又被村民押回來,就像很多被拐婦女一樣陷入叫天天不應的絕境。
后來村里缺老師,初中畢業(yè)的她開始教孩子們讀書,這一教就是二十多年。
可誰能想到,這個本該被同情的女人,后來卻被網(wǎng)友罵慘了。
2015年,她的故事被翻出來,有人噴她"不反抗就是幫兇",說她"給拐賣洗白"。更氣人的是,連村里人都開始說她"故意把村子拍得很窮""私吞捐款"。
郜艷敏氣得當眾大罵:"我一分錢都沒拿!"這是她第一次發(fā)這么大火。
其實她哪有什么選擇,那個年代,山村里像她這樣被買來的媳婦還有幾十個。她留下來教書,不是因為不想走,而是走不了。
村里太窮,沒有老師愿意來,孩子們需要她。
她每月工資才600塊,住的房子漏雨,丈夫以前經(jīng)常打她,直到她成了"名人"才收斂。
最讓人難受的是,那些罵她的人根本不知道她的苦。她不追究買她的夫家,不是因為原諒他們,而是為了女兒——孩子成績很好,她不想讓女兒失去家。
她說:"誰能讓我回到21年前?"但網(wǎng)友不管這些,只顧著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指點點。
后來警察調查發(fā)現(xiàn),人販子和買家早就該坐牢,但事情過去太久,法律都管不了了。郜艷敏只說了一句:"太晚了。"
達云方丈和郜艷敏的故事告訴我們,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該對自己的言論多一份責任,對未知的真相多一份敬畏。
評判一個人,不能只看表面現(xiàn)象,而要看他實際做了什么。
參考信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