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發(fā)心要受菩薩戒的同修,以下這個攻略也許能給到您一些啟發(fā)和建議。
受戒前的心理準備
何為戒?《華嚴經(jīng)》說:“戒為無上菩提本?!?/strong>
《梵網(wǎng)經(jīng)》說:“微塵菩薩眾,由是(菩薩戒)成正覺。”
圣嚴法師在《傳統(tǒng)戒律與現(xiàn)代世界》中說:戒的功能,在清凈與精進;律的作用,在和樂與無諍。這不正是我們今日世界每一個家庭及社會所需要的嗎?如以凈化身口意三業(yè)的十善法,加上大乘菩薩的三聚凈戒:止一切惡、修一切善、利益一切眾生。以無染的智慧,銷镕貪嗔癡煩惱;以清凈的戒行,導正社會的風氣;以平等的慈悲,接納一切的眾生。在眾生中成就菩提心,也助眾生發(fā)起菩提心。
為何要受戒?
有不少同修內(nèi)心對求戒是向往的,但又礙于戒律嚴格,擔心自己持不好守不住,所以遲遲未能受戒。
圣嚴法師勉勵“萬行菩薩”來受菩薩戒,曾開示道:“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受戒的功德是:若持一條戒,即于一切眾生分上,永遠有持戒功德,若于某時犯某一條戒,僅于某時對某一眾生或若干眾生得犯戒罪。所以要說,一旦受了菩薩戒,雖然“有犯”,還是“菩薩”,如若未受菩薩戒,根本無戒可犯,所以不是菩薩。譬如殺生,不論有戒無戒,本來即是罪行,不會因為未受戒就不受報。若是受了菩薩戒,犯了戒可懺悔,可重受,漸漸地便越來越清凈,越來越精進。若不受菩薩戒,便無警惕心,可能會常起惡念、常做惡事,而且越做越多,尚不自知。
怕犯戒怎么辦?
受戒后不必擔心犯戒,也不可尚未受戒便準備犯戒。受戒后,自然會出現(xiàn)多方善緣,助你持戒。縱然犯戒,也不必被“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的通俗觀念嚇倒,凡夫地位的初發(fā)菩提心者,是嬰兒行的菩薩,就是要在七倒八起或九倒十起的情況下努力向上。凡夫菩薩,應以圣人做模范,但不要將凡夫菩薩當作圣人來要求;佛法的因果報應,純屬自作自受,別無神明給你懲罰,卻有護法龍?zhí)旒爸T佛菩薩給你加被援助?!?/p>
佛陀制定的戒律并非洪水猛獸,就像國家的法律一樣,表面看是約束,實際是保護,就像“紅燈停綠燈行”一樣。佛滅度后,我們以戒為師,有戒律的保駕護航,我們才能在這個末法時代順順利利的了脫生死,直至成佛,所以完全不用談戒色變。
受戒前的功課
準備提前學習很重要
有了受戒的發(fā)心,做好了受戒的心理準備,我們在受戒前對戒律就要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不論是五戒、在家居士菩薩戒還是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都有哪些戒律,多少重戒多少輕戒,相關的內(nèi)容是什么?有哪些開遮持犯等等問題,都是需要我們在受戒前進行學習和了解的。
兩種菩薩戒的區(qū)別
在家居士菩薩戒又稱做“優(yōu)婆塞菩薩戒”,為六條重戒,二十八條輕戒,傳戒對象主要針對在家的修行人。受戒講求次第,需先受五戒,才能再受在家居士菩薩戒。
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是通出家和在家人的,出家?guī)煾競兪苋龎蠼鋾r的菩薩戒就是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有十條重戒和四十八條輕戒,屬于菩薩乘,頓立戒,盡未來際。也就是說,只要能聽懂法師的話語,就能受戒。甚至不需要受五戒也能受,但一般還是建議先受五戒,有持戒經(jīng)驗后,對受持梵網(wǎng)菩薩戒很有幫助。
“盡未來際” 也是菩薩戒的一大特點,只要不破根本戒失掉戒體,那么戒體會伴隨我們的生生世世,直至成佛,都不會消失。
未受戒前是否可以看戒本
未受菩薩戒的人正常不可以看戒本,但為了了解菩薩戒或者在受戒前,可以聽法師講戒和查閱相關資料及戒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