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發文稱,美國已與印度尼西亞達成“對所有人都有利的協議”。這是繼越南之后,美國今年在東南亞達成的第二份貿易協議。消息一出,外界立刻注意到兩個細節:一是特朗普選擇親自宣布,而非通過談判代表團;二是印尼輸美商品稅率定在19%,比越南的20%低了一個百分點。但數字背后的門道,遠不止“低一點”這么簡單。
特朗普(資料圖)
先看背景。特朗普今年4月推出所謂“對等關稅”政策,以貿易逆差為由對幾乎所有貿易伙伴加征關稅,稅率從10%到46%不等。越南此前被按46%頂格征收,后來談成20%常規關稅,但轉口貿易商品仍要交40%。印尼更慘,原本被要求自8月1日起交32%關稅——這相當于給印尼出口商判了“死刑”,畢竟印尼每年對美出口額超300億美元,32%的稅足夠讓很多企業破產。
特朗普選在這個節骨眼談協議,有自己的算盤。他急需用“成果”證明自己的關稅政策“有效”,緩解國內壓力。美國經濟最近不太景氣,進出口數據疲軟,企業和消費者叫苦不迭。特朗普需要“好消息”來撐場面——畢竟對他來說,宣布簽協議比解決實際問題容易多了。
再看印尼的“讓步”。表面看,關稅從32%降到19%,省了不少錢。但印尼為此付出的代價,遠比這13%的差額大得多。首先是采購任務:印尼得花150億美金買美國能源產品,45億美金買農產品,還要買50架波音飛機,其中不少是事故率較高的777型號。這些錢不是小數目,印尼2024年全年財政收入也就1800億美金左右,150億的能源采購相當于擠占了近8%的財政預算。
特朗普(資料圖)
其次是市場開放。美國農民、牧場主和漁民將“首次完全進入印尼市場”,也就是說,印尼對美國農產品、肉類、海產品要大幅降低甚至取消關稅。印尼本地農業本就競爭力不足,美國低價農產品涌入后,本土農戶可能面臨更大沖擊。
最狠的是“轉運禁令”。印尼不能再把其他國家商品經自己港口轉往美國,否則相關產品會被加征關稅,責任還得印尼自己扛。要知道,印尼地理位置優越,馬六甲海峽是全球最繁忙的航道之一,轉口貿易一直是其重要經濟支柱。這條禁令相當于直接掐斷了印尼的一條“財路”。
有人可能會說,印尼主動簽協議總比被動挨打強。但現實是,印尼根本沒得選。特朗普早幾天就給包括印尼在內的幾十個國家發函,明確8月1日前不簽協議就按32%收稅。這種“最后通牒”式的談判,哪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再看看之前的越南協議,就更明白其中的套路了。特朗普宣布美越達成協議時,越南官方壓根沒松口,連關鍵條款都沒談攏。現在特朗普急著宣布印尼協議,很難不讓人懷疑是不是“先上車后補票”——先把消息放出去,等后續再慢慢談細節。
特朗普為什么盯著東南亞?答案很清楚:他想在這里“挖中國的墻角”。中國和東盟貿易額連續多年全球第一,東南亞國家在經濟上和中國聯系緊密。特朗普希望通過關稅施壓,讓這些國家轉向美國市場,削弱中國在區域內的經濟影響力。
特朗普(資料圖)
但現實可能沒他想得那么美。東南亞國家不是傻子,知道和美國簽協議要付出代價,也清楚和中國合作的好處。中國連續多年是印尼最大貿易伙伴,這種合作帶來的實際利益,不是簽個美國協議就能替代的。
再說說特朗普自己。他現在最需要的是“政績”,是能寫進競選演講里的“成就”。但貿易協議不是簽完就萬事大吉,后續執行才是大問題。越南協議還在“扯皮”,印尼協議會不會重蹈覆轍?就算真簽了,美國企業能不能買到印尼的低價商品?印尼農民會不會因為美國農產品沖擊而破產?這些問題,特朗普可能根本沒考慮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