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有一個疑問,就是佛教為什么會在印度衰落?
佛教在印度興盛千余年,但最終在與印度教的較量中敗下陣來。現(xiàn)當代印度,80%的人信仰印度教,信仰佛教的不到0.7%。
首先佛教脫胎于古印度婆羅門教,佛陀早年修習印度教苦行,后批判其極端,提出中道思想。兩者均承認“業(yè)報”“輪回”,佛教的“緣起”可視為對印度教“梵我”的否定性轉化。
佛教為什么敗給了印度教呢?
一、印度教宗教改革
在佛教、耆那教的競爭下,婆羅門教開始革除自身的弊病,并大量吸收佛教、耆那教的教義、教規(guī),也汲取不少民間的信仰,逐漸轉化為印度教。印度教宗教改革主要表現(xiàn)在幾個方面。
一是理論創(chuàng)新,為印度教樹立一個無屬性,無形象,至高無上的抽象之神——梵。梵是宇宙本源,永恒絕對的精神實體,沒有屬性,沒有形式。但常人用世俗經(jīng)驗觀察它時,就附上了各種屬性,比如全能、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等。
笈多王朝(4-6世紀)后,印度教通過《往世書》重構神話體系,吸收佛教的“輪回報”概念,將佛陀納入印度教萬神殿(如將佛陀視為毗濕奴的化身),削弱佛教獨特性。
由此便產(chǎn)生兩種梵。一個是無屬性無差別無制限的上梵,一個是有屬性有差別有制限的下梵。各種有形象,人格化的神都是下梵。人要想解脫,需要克服私欲、消除無明,證悟梵我同一。
這種理論比以前的解脫觀有了進步,使人生前就能實現(xiàn)解脫,降低了天國的門檻,增加了印度教的吸引力。
二是革除弊病。革除了花費巨大的祭祀儀式,破除了祭祀萬能的迷信,削弱了婆羅門那種過分的特權地位。而佛教內部派系林立(如上座部、大乘、密宗),教義分歧加劇,導致信眾分流。例如,大乘佛教的“空性”與“如來藏”思想與原始佛教的“四圣諦”漸行漸遠,普通民眾難以理解。
三是印度教創(chuàng)建僧團和修筑寺院。
印度教學習佛教創(chuàng)建自己的僧侶社團,僧團結束了印度教沒有組織,一盤散沙的歷史,形成宗教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而寺院成了傳播宗教知識和吸引教徒朝拜的圣地。
四是提出新的社會主張,呼應群眾需要。印度教流派眾多,有些反對種姓,有些倡導人人都可以解脫,滿足信眾需要。佛教主張“眾生平等”,反對種姓制度,但印度教通過《摩奴法典》強化種姓壁壘,吸引大量低種姓民眾回歸印度教。
印度教的宗教改革規(guī)模大、時間長、范圍廣、參與者眾多,讓印度教獲得強大的生命活力。
而佛教在12世紀后,穆斯林軍隊入侵印度,摧毀佛教寺院(如那爛陀寺),屠殺僧侶,佛教經(jīng)典散佚,修行傳統(tǒng)斷層。這也是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
那爛陀寺,是當時印度最大的佛教寺廟,有常住僧4000余人,也是最大的學術中心。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jīng),在那爛陀寺一住五年,研讀經(jīng)書、開壇講法。1193年,那爛陀寺被穆斯林攻占,恢弘的佛教中心就此熄滅。隨著更多的佛寺被毀滅,風行一千余年的佛教在13世紀的印度大地上就式微了。
佛教與印度教的區(qū)別
1. 核心哲學差異
維度
佛教
印度教
終極目標
解脫輪回(涅槃)
梵我合一(解脫與梵融為一體)
本體論
緣起性空(無永恒實體)
梵為宇宙本體(絕對實在)
神的概念
無神論(佛陀是覺悟者,非神)
多神論(梵天、毗濕奴、濕婆)
輪回觀
無明導致輪回,需斷貪嗔癡
業(yè)力驅動輪回,需取悅神靈
佛教講緣起性空,不接受有神論,但后來大乘佛教的發(fā)展實際是把佛陀神化,還出現(xiàn)眾多佛、菩薩,變成多神崇拜。佛教本來反對巫術、咒語,后來教徒中咒術和荒誕的神秘主義又廣泛流行起來,密教的形成表明它已呈嚴重病態(tài),佛教的密教化也使它與印度教的密教難以區(qū)別。
佛教的鮮明特色逐漸消失,在人們心中與印度教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當印度教巧妙地宣布佛陀也是毗濕奴的化身后,就整體上把佛教吸納進印度教,一般佛教徒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印度教徒。
另外佛教沒有印度教那種服務王權,加強社會等級制度的效果。印度教的主神崇拜是人間王權在神學思想上的反映,有利于突出王權。印度教的種姓制度把世間等級神圣化,有利于加強社會等級制度。佛教比較起來在這兩方面都起不了印度教的作用。大乘佛教雖把佛陀神化,但終究沒有走到像印度教那樣宣揚神創(chuàng)世說的地步。佛教的四民平等主張雖然不是反對種姓制的,卻是不贊成種姓壓迫的,不贊成有特權地位的。這自然不受統(tǒng)治者的歡喜。
佛教的非暴力信條阻礙了領土擴張。而印度教卻很適應征戰(zhàn),有一整套思想為對外戰(zhàn)爭辯護。如《薄伽梵歌》的“有為”主張就是很好的對外戰(zhàn)爭理由。
佛教:強調“八正道”“戒定慧”,注重個人解脫,尤其禪修與智慧(如“明心見性”)。
印度教:主張“梵我合一”,通過瑜伽、祭祀、持戒與虔信(巴克提)實現(xiàn)解脫,依賴神力加持。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是歷史合力的結果,但其思想內核通過亞洲傳播與現(xiàn)代復興持續(xù)影響世界。佛教與印度教雖殊途,卻同根同源,兩者的互動既是宗教競爭的縮影,也是文明對話的典范。未來,佛教若要在印度重生,需在堅守核心教義的同時,融入本土社會需求,重現(xiàn)“緣起智慧”對現(xiàn)代人的啟示。
當下,以佛陀“緣起無我”的智慧為內核,通過適應時代的語言、技術與制度,回應現(xiàn)代人的精神困境。未來的佛教發(fā)展需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出世”與“入世”、“個體解脫”與“社會關懷”之間找到動態(tài)平衡,讓這一古老智慧繼續(xù)照亮人類文明的未來。
獨立學者,作家靈遁者作品《觀自在大千世界》。
作者簡介:靈遁者,中國獨立學者。原名王銀,陜西綏德縣人。1988年出生,現(xiàn)居西安。哲學家,藝術家,作家。代表作品《觸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變化》《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全》《筆有千鈞》《非線性波動》《見微知著》《探索宇宙》《偉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風清》《我的世界》《牙牙學語》等。其作品樸實大膽,富有新意。
個人座右銘:生命在于運動,更在于探索。
靈遁者熱讀書籍有:科普五部曲,國學三部曲,散文小說五部曲。
科普五部曲分別為:《變化》《見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構世界》《觀自在大千世界》。
國學三部曲分別為:《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樸易天下》。
散文小說五部曲分別為:《偉大的秘密》《非線性波動》《從今往后》,
《云淡風輕》《我的世界》《春風與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