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游擊軍在大力發展抗日武裝過程中頒發的委任狀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一聲炮響,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企圖用武力吞并全中國。日軍迅速占領平津后一路往南,國民黨數十萬大軍節節敗退,冀中地區陷入無政府狀態,散兵游勇和土匪武裝趁機大肆掠奪,百姓苦不堪言,急切盼望著能有一支保境安民的抗日軍隊。
孟慶山受命進冀中
七七事變爆發后,在延安楊家嶺窯洞中的毛澤東,密切關注著華北前線。他審時度勢,決定組織一批紅軍干部提前進入河北、山西等地,發展抗日武裝,開展游擊戰爭。正在延安抗大學習的河北籍紅軍團長孟慶山,進入了他的視野。
孟慶山,1906年生于河北蠡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少年時在織布作坊當過童工,18歲到天津火車站扛腳行。因不堪忍受把頭的盤剝毒打,他聯合幾個工友打死了把頭,連夜逃到北京參加了馮玉祥國民軍,歷任連長、營長。1931年12月,參加由趙博生、董振堂領導的江西寧都起義,加入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在長征路上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全民族抗戰爆發后,國共開始第二次合作,紅軍改編為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為了策應八路軍開赴華北前線,黨中央決定派孟慶山等人到敵后的冀中地區。出發前,毛澤東、博古、李富春先后向他們交代了中央的安排。毛澤東對他們說:“現在全面抗戰已經開始,中央派你們到敵后去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這就要你們把學校學的東西到實踐中去運用,這項任務是很艱巨的。要完成這項任務,必須學會搞統一戰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和力量一致抗日,要學會依靠群眾,要靈活地掌握中央政策,共產黨人是松柏,也是楊柳,要冬夏常青,也要能適應環境宜于栽種?!睂τ诘郊街校飨€征求了孟慶山的意見,孟慶山回答:“我保證用實際行動來回答中央對我的期望和信任。”
在進行了必要的化裝后,孟慶山便收拾行囊出發了。在太原到石家莊的火車上,他遇到了去保定視察抗日戰況的周恩來和彭德懷。他們分別就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建立民族統一戰線和游擊戰術等問題向孟慶山作了進一步指示,并勉勵他探索總結堅持平原游擊戰的經驗。
1937年8月初孟慶山到達保定。此時局勢已經很混亂,接頭的人也找不到了,他只好按照第二計劃尋找中共保東特委。當時中共保東特委秘密活動在高陽、安新、蠡縣一帶。在路上,孟慶山遇到了國民黨潰兵的搜查,不但挨了一頓打,從延安帶來的全部生活用品也被搶劫一空。在克服重重困難后,他終于在安新縣新安鎮找到了中共保東特委書記張君和軍委書記侯玉田。從此,在地方黨組織領導配合下,孟慶山在冀中平原的群眾中開始了創建人民武裝的工作。
1938年,孟慶山(左)與晉察冀軍區參謀長唐延杰
在地方黨組織配合下創建游擊軍
1937年9月24日,日軍占領京南重鎮保定。為了穩定人心,擴大影響,中共平漢線省委(1937年5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將原河北省委分為平漢線省委與河北省委。7月中共平漢線省委正式成立,10月撤銷。)在石家莊召開緊急會議,將中共保東特委、保南特委合并組建中共保屬省委,孟慶山任省軍委主席、侯玉田任副主席,并指示他們盡快在冀中地區組建抗日隊伍,舉起抗日大旗。
在侯玉田的協助下,孟慶山首先在安新北馮村、任丘天宮村、高陽孟仲峰村、蠡縣南齊村等基礎較好的村開辦游擊戰爭短期訓練班,選拔進步知識青年和參加過高蠡暴動的黨員入學接受秘密培訓。然后,侯玉田用自行車馱著孟慶山奔波于高陽、蠡縣、安新、任丘等地輪流上課。孟慶山以《中國游擊戰爭問題》和《怎樣進行游擊戰爭》兩本書為教材,再結合自己的經驗和冀中的實際對學員進行短期培訓。培訓班一共辦了4期,共培訓200多名黨員骨干和軍事干部。這些骨干隨即奔赴各地進行宣傳組織工作,成為發展地方武裝、組建游擊軍的中堅力量。
此時,保東地區多個縣的地下黨組織和愛國人士已經拉起了一些抗日隊伍。蠡縣地下黨員吳廷華等組織的“抗日救國會”,博野縣的公安局局長張仲瀚組織的“博野民軍”,饒陽縣地下黨建立的“抗日人民自衛軍”,雄縣愛國青年楊琪良把一些救國會和愛國群眾組織起來建立了抗日游擊隊,獻縣馬本齋組織起了回民義勇隊……孟慶山、侯玉田派人分頭與他們聯絡,詳細介紹共產黨的聯合抗日主張,受到了抗日隊伍的積極響應,紛紛加入孟慶山領導的游擊隊伍。
1937年10月下旬,保南黨組織送來情報,說東北軍呂正操(中共地下黨員)率691團脫離了國民黨53軍,在晉縣(今晉州)小樵鎮改編為“人民自衛軍”,揮師北上抗日。呂正操派政訓處處長李曉初到高陽縣找到孟慶山,介紹了691團“小樵改編”的情況,說明了共同抗日的意愿。孟慶山當即表示:“我是中央特派員、紅軍團長孟慶山。691團要聯合抗日,冀中共產黨熱烈歡迎!”他親自帶人去蠡縣迎接691團。
1937年12月,呂正操帶著人民自衛軍開赴平漢路西整訓。孟慶山領導的游擊軍留守冀中,改名為河北游擊軍,孟慶山任司令員。此時的冀中抗日武裝風起云涌,群眾在黨的號召下踴躍參軍,舊式武裝也紛紛請求下委任狀和派政工干部幫助他們組織抗日部隊。短短三個月時間里,孟慶山率河北游擊軍消滅土匪隊伍,爭取聯莊會、會道門武裝,在各界支持下,建立了20多個縣的抗日政府,發展為3個師、12路軍、3個直屬團、1個游擊師,共6萬余人,號稱“十萬大軍”,戰斗在廣袤的冀中平原上。
游擊軍智取河間城
短時間內迅猛發展起來的河北游擊軍由于出身不同、建制不一,難免魚龍混雜,出現了一些不聽指揮、騷擾百姓的混亂現象。1938年1月至4月,冀中省委對河北游擊軍進行了整編,通過加強黨的統一領導和集中指揮、整頓組織序列、減少單位和層次、開展政治思想教育等方式,使得游擊軍戰斗力大大增強。
1938年4月17日,日偽軍3000多人在飛機和裝甲車掩護下,向冀中突進,氣焰十分囂張。孟慶山此時正在肅寧整編雜色武裝,聞訊后立即趕到前線,調集兵力部署防御。18日拂曉,日軍開始進攻,猛轟我軍陣地。雖然游擊軍戰士抗日決心很大,但經歷這樣激烈的戰斗不免有些慌亂。孟慶山和部隊干部沿著大堤上的戰壕來回奔走,給戰士們鼓勁加油。敵人雖有7輛裝甲車作掩護,但橋梁已被我方燒毀,不能前進,敵我形成對峙局面。上午10點多,氣急敗壞的日軍調來4架飛機在陣地上空盤旋投彈,造成了很大傷亡。游擊軍戰士英勇奮戰,頂住了敵機的狂轟濫炸。戰至下午5時,得知河間城內的機關和部隊群眾已經安全轉移,阻擊任務已經完成,孟慶山遂命令部隊撤出陣地。
日軍占領河間城后,燒殺搶劫無惡不作。為打擊日偽,孟慶山調集2萬余游擊軍圍住河間城,準備攻城。城里的敵人見此情景,緊閉城門,不敢出來。孟慶山知道,要攻打這樣高大堅固的城池,沒有重武器,光靠人多不行。游擊軍的武器絕大部分是雜牌步槍,僅有一些輕重機槍和擲彈筒,兩門迫擊炮是唯一的重武器。雖然有個小兵工廠能造手榴彈,可城墻太高扔不上去。孟慶山苦苦思索,回憶起兒時玩的“起花”來。如果把“起花”做大些,帶上手榴彈不就能飛到河間城里去炸敵人了嗎?
第二天,孟慶山就請來幾位做花炮的師傅做試驗,把花炮做成棒槌一樣大,后面綁著三根秫秸,帶上手榴彈,結果手榴彈能斜飛300米落地爆炸。試驗成功了,大家高興地給這種新武器起名叫“起花炮”。孟慶山連夜派人從附近幾個縣請來100多位花炮師傅,動員大家從各地運來大批麻稈、木炭、火硝,日夜不停地干,只用5天時間就造出了幾大車“起花炮”。孟慶山又從各團選出幾十名槍法好、會武功的戰士組成突擊大隊,準備搶占城頭。
4月24日午夜,孟慶山命令攻城。四面八方的“起花炮”發出嗚嗚的呼嘯聲,拖著長長的火尾巴,劃過漆黑的夜空飛入城中,頓時火光沖天,爆炸聲此起彼伏,打得敵人暈頭轉向,弄不清是什么武器。接著,沖鋒號響了,手榴彈爆炸聲、槍聲、喊殺聲震天。突擊大隊架起云梯爬到城頭與敵人展開近身搏斗,游擊軍主力也從東門西門同時殺進城內。凌晨4點,敵人見大勢已去,在坦克的掩護下,慌忙從南門狼狽逃竄,河間城又回到了人民手中。
這次戰斗,打死打傷日偽軍500多人,繳獲了一大批武器彈藥和其他物資。戰斗勝利后,河間城內鑼鼓喧天,歌聲嘹亮,老百姓歡天喜地慰勞部隊,許多青壯年都要求參加抗日隊伍。河間城的收復,顯示了人民武裝抗日的威力,共產黨和游擊軍的威信空前提高,為建立鞏固冀中抗日根據地打下堅實基礎。
1938年5月4日,河北游擊軍與冀中人民自衛軍合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兼冀中軍區,呂正操任司令,孟慶山任副司令,從此涓涓細流匯入八路軍的洪流,成為冀中抗日根據地的一支勁旅。
(來源:河北共產黨員網。原文載《河北共產黨員》2025年4月上半月,作者系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研二處二級主任科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編輯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