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執勤的交警
在烈日下訓練的特警
工會給建筑工人們發放防暑降溫用品
冷庫搬運員小馮
挖掘機司機龔恒鑫
清淤工人頂著高溫作業
設備維修鉗工馬龍偉在一線檢修
巡檢員在工作中
掃碼看視頻
連日來,全國多地持續遭遇高溫“烤”驗,中央氣象臺連續發布高溫橙色及紅色預警,我市溫度近兩日直逼37℃,當城市在熱浪中放緩節奏,無數戶外勞動者卻始終堅守在烈日炙烤的崗位上,用汗水詮釋責任與擔當。他們的身影遍布城市的每個角落,在高溫“烤”驗中守護著社會運轉的“生命線”。
交警
把影子站成了路標
上午10時,記者來到天水北路的卡口點。剛下車,一股熱浪便撲面而來,地面蒸騰的熱氣讓人有些喘不過氣。蘭州市公安局交通治安分局天水北路派出所的警察張家寧正站在路邊,對過往車輛進行例行檢查。臉上的汗珠順著臉頰往下淌,在下巴處匯聚成水珠,滴落在胸前的警號上,暈開一小片深色的水漬。
“師傅,請出示一下您的證件。”張家寧的聲音帶著一絲沙啞,他接過司機遞來的證件,仔細核對信息,額頭上的汗水順著眼角滑落,他卻顧不上擦,只是微微眨了眨眼。記者注意到,他的警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后背的布料緊緊貼在身上,勾勒出清晰的輪廓,領口處甚至能看到泛白的鹽漬。
“這不算啥,到了中午才更難熬。”張家寧的同事雷強和楊萬成告訴記者,節假日期間,每天從早上7時開始,他們要在這里連續值守16個小時。高溫天氣里,車輛發動機的熱氣、地面的蒸騰熱氣和太陽的直射疊加在一起,站一會兒就像在“蒸桑拿”。“一天要檢查幾百輛車,平均不到兩分鐘就有一輛車經過,根本沒時間休息。”雷強說。
說話間,一輛貨車緩緩駛來,交警宗工布九立刻上前引導車輛停在指定區域。他彎腰查看貨車車廂,熱浪從地面直沖而上,讓他下意識地皺了皺眉。檢查完畢后,他直起身,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從口袋里掏出早已被汗水浸濕的紙巾,擦了擦臉,又重新站回崗位。記者摸了摸他的警服外套,感覺像被水浸泡過一樣,沉甸甸的。
中午,太陽升到頭頂。4個人輪流到旁邊的辦公室內喝水,稍作休息。張家寧拿起桌上的水壺,咕咚咕咚灌了大半瓶水。他說,像這樣的水壺,他一天要喝五六瓶,但很少上廁所,“喝進去的水,全都變成汗排出來了。”
休息不到十分鐘,雷強又走出崗亭,換同事去喝水。剛站到陽光下,他的額頭很快又布滿了汗珠。記者注意到,他的手腕上有一圈明顯的黑白分界線,那是長期在戶外工作留下的“勛章”。“習慣了,每年夏天都是這樣。”他們笑著說,雖然辛苦,但每當看到車輛安全通行,心里就覺得值。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蘇曉 文/圖
特警
汗水順著臉頰往下流
下午2時,記者來到蘭州鐵路公安局蘭州公安處特警支隊的訓練基地。此時的訓練場,腳踩在上面都有些發燙。特警隊員們正在進行擒拿格斗訓練,他們穿著黑色的作訓服,動作整齊劃一,每一個招式都剛勁有力。
特警張文華站在隊伍前面,親自示范動作要領。他的臉上布滿了汗珠,汗水順著臉頰往下流,在下巴處形成一道“水線”,滴落在滾燙的地面上,瞬間就蒸發了。“出拳要快、準、狠!”張文華的聲音洪亮有力,即使在嘈雜的訓練場上,也能清晰地傳到每個人耳中。他的作訓服早已被汗水浸透,黑色的布料上印著一道道白色的鹽漬,看起來像一幅獨特的“地圖”。
訓練間隙,隊員們走到場邊喝水。記者看到,特警李海東拿起水壺,仰著頭往嘴里倒,水順著嘴角流到脖子上,浸濕了衣領。“每天訓練四個小時,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最少要換三套衣服。”李海東告訴記者,夏天是訓練的關鍵時期,越是高溫天氣,越能鍛煉隊員的耐力和意志力。“我們多流一滴汗,老百姓就多一分安全。”
下午4時,特警隊員們轉場到蘭州火車站進行巡邏。此時的火車站廣場,人來人往,熱鬧非凡。暑假期間,客流量比平時增加了不少,安保任務也更加繁重。隊員們分成幾個小組,沿著廣場、候車廳、站臺等區域進行巡邏,銳利的目光警惕地掃視著周圍的一切。
在候車廳門口,李海東和張文華正在疏導旅客。他們的額頭上布滿了汗珠,汗水順著臉頰流進眼睛里,他使勁眨了眨眼,強忍著刺痛。“不好意思,眼睛里進汗了,有點疼。”他倆對記者笑了笑,隨手抹了一把臉。記者看到,他的作訓服后背已經濕透。
“暑假期間,客流量大,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防止發生意外情況。”張文華說,巡邏時要時刻關注旅客的動態,提醒家長看管好小孩,幫助有需要的旅客解決問題。“有時候遇到老人找不到候車室,或者旅客丟失了行李,我們都會幫忙處理。雖然累點,但能幫到大家,心里挺踏實的。”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蘇曉 文/圖
清淤工人
保障城市“血管”暢通
“機器雖效率高,但總有難以觸及的角落,這正是我們手工清淤的價值。” 清淤工魁建忠笑著說。
7月15日上午10時,市區氣溫飆升至36℃,熱浪滾滾,在西固區西固東路,市政管理所排水股清淤隊一片忙碌。16名清淤工人身著橘黃色工作服,手持各種工具,默契配合,正全力以赴地清理著雨水收水井和污水井及雨污檢查井中的污物。
57歲的魁建忠用鐵鎬撬開一個檢查井,隨后手持長桿鐵鏟試探雨水收水井淤泥的情況。“雨水收水井沒有積水,表明井子是暢通的,只要將淤泥清掏出來就好了。”魁建忠一邊說著,一邊拿起長桿鐵锨從井子里掏淤泥,由于雨水收水井空間有限,加上淤泥較深,清掏起來比較費力,但魁建忠依然一鏟一鏟地將收水井中淤泥清掏干凈。“由于這個雨水收水井淤堵的嚴實,粗略估計,清掏出的淤泥有300多斤。”大約30分鐘,雨水收水井中的淤泥被徹底清理出來了,此時魁建忠的臉龐全是汗水,他順手撩起工作服擦拭臉上的汗水,隨后又拿起礦泉水猛喝了幾口水。
而在30米外的另一個檢查井旁,該所排水股的清淤人員正熟練地清掏著井中的淤泥。盡管井中臭氣撲鼻,但清淤人員早已習以為常,“現在好了,配備了清掏及沖洗機械設備,以前我們只能手工清淤疏通,但一些機械夠不著的角落,還是要人跳下井中清淤。”清淤工老王說。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滕效宏 文/圖
蘭州西機務段檢修車間
高溫作業早已是家常便飯
夏日的蘭州西機務段檢修車間,機床轟鳴,熱浪翻滾。設備維修鉗工馬龍偉正蹲在滾燙的地溝里排查故障,汗水順著安全帽的邊緣滴落,在油污的地面暈開一小片濕痕。這樣的高溫作業,對他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飯。
作為維修二組工長,31歲的馬龍偉負責全段212臺機械動力設備的維護。盛夏時節,車間里的設備表面燙得不敢久碰,他和同事們的工作服永遠浸在汗水里,“前胸后背全是鹽漬,擰一擰都能出水”。即便如此,只要接到故障通知,他總能第一時間趕到現場。7月15日上午10時30分,馬龍偉來到機車整備場,對這里大大小小的基建進行日常檢修。半個小時的高溫作業后,他的額頭和后脖頸已沁出密密的汗珠,上衣的前胸和后背已被汗水打濕了大半,為了保障基建不出任何問題,細致的后勤工作一刻都不能耽誤。
一次檢修庫天車出現異響,存在“啃軌”隱患,馬龍偉帶著團隊頂著烈日反復測量,最終通過調整軌道水平度、更換耐磨車輪徹底解決問題。他常說:“必須第一時間解決故障,才能讓整體工作不受影響。”為提前排查隱患,他編寫了多本巡檢手冊,把高溫下的維護要點細化成“操作指南”,讓新手也能按圖索驥。
八年堅守,馬龍偉早已習慣了與高溫為伴。從平涼到蘭州,從青澀學徒到技術骨干,支撐他的不僅是對專業的熱愛,更有團隊協作的力量。“遇到復雜問題,大家擰成一股繩,再難的坎也能邁過去。”如今,作為工長的他還主動扛起“傳幫帶”的責任,把高溫作業中積累的經驗傾囊相授,培養出一批能吃苦、懂技術的青年職工。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華曉婧 通訊員 楊喜平 文/圖
挖掘機司機
關上門好像桑拿房一樣
7月16日正午時分,九州瑞德名城工地上,26歲的龔恒鑫正坐在悶熱的駕駛艙里,操控著機械臂精準作業,汗水順著他額頭上的發髻往下淌,在黑色T恤后背洇出大片深色印記。
“師傅,這層土方挖完,歇會兒喝口水不?”地面上,20歲的工友小羅隔著玻璃朝駕駛艙喊,他黧黑的臉上掛著汗珠,手里的扳手在陽光下閃著光。龔恒鑫擺擺手,通過對講機回了句:“等這排樁位清完再說!”得到允許后,記者爬上搖搖晃晃的挖掘機階梯。鉆進駕駛艙才發現,這個承載著重型機械操控核心的空間,竟只有1平方米左右。為了不影響操作,記者只能蹲在龔恒鑫座椅后方。隨著挖掘機啟動,劇烈的晃動讓人心頭發緊,龔恒鑫順手拉上車門:“關上門安全,就是有點悶。”話音剛落,艙內溫度仿佛瞬間攀升,記者額頭很快滲出汗水,黏在皮膚上格外難受,好像桑拿房一樣。
“早上6點就上工了,那會兒涼快些,能多干點。”他笑著說,雖然駕駛室頂上的小風扇一直轉,但吹出來的風帶著塑料味,比外面的熱風還難受,“就盼著云彩能多待一會兒,擋擋太陽。”正說著,他忽然停下手,從腳邊摸出個皺巴巴的礦泉水瓶,仰頭灌了兩口,“這是第三瓶了,喝再多也不覺得漲,全變成汗跑了。”
渣土車司機老楊探頭進來遞給他一瓶冰鎮汽水:“小龔,歇五分鐘,我這趟跑完正好換班。”龔恒鑫接過汽水,瓶身的涼意讓他舒服地瞇起眼:“楊哥,你這瓶水比空調還管用!”他擰開瓶蓋猛喝兩口,汽水順著嘴角流到脖子上,激起一陣哆嗦,“痛快!”
“其實也習慣了,干我們這行,夏天曬冬天凍,都是常事。”龔恒鑫擦了擦嘴,望著遠處初具雛形的樓房,眼里閃著光,“你看那些樓,一想到將來這有上千戶人家住進來,就覺得這汗沒白流。”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桑杰才讓 文/圖
冷庫搬運員
每天都在體驗“冰火兩重天”
7月15日,驕陽似火,在甘肅省食品商業廣場的冷凍食品商城,有一群特殊的勞動者正經歷著別樣的“盛夏”——他們時而被烈日炙烤得汗流浹背,轉身又要鉆進零下20℃的冷庫,在57℃的溫差中演繹著真實的“冰火兩重天”。
7月15日正午,記者來到冷庫區時,裝卸工小馮正和工友們在貨車旁卸貨。陽光把貨車車廂烤得像個蒸籠,他光著膀子,古銅色的脊梁上汗珠像斷了線的珠子滾落,剛用毛巾擦過,轉身又被新的汗水覆蓋。“這不算熱,等會兒進冷庫才夠勁兒。”小馮抹了把臉,黝黑的臉上掛著憨厚的笑。
換好棉衣褲、蹬上厚棉鞋,戴上棉帽的瞬間,仿佛從盛夏跌入深冬。推開冷庫門的剎那,刺骨的寒風裹挾著白霧撲面而來,記者忍不住打了個寒顫。上千平方米的冷庫內,墻頂和立柱上凝結著厚冰,寒氣像無數根細針往骨頭縫里鉆。小馮和王師傅卻渾然不覺,正彎腰搬運成箱的凍蝦。王師傅的睫毛上結著白霜,他呵出一團白氣,對記者說:“剛開始干這行時,每次進庫都凍得直哭,現在習慣了。”
王師傅有個“秘密武器”——一條磨得發亮的護腰。三年前的一個雨天,他在室外卸完貨渾身是汗,沒顧上擦就沖進冷庫,結果腰部受了寒,疼得直不起身。“那天躺床上翻個身都費勁,可想著倉庫里還有幾十單貨等著發,硬是咬著牙請同事幫忙頂了半天班。”現在他每次進庫前都會把護腰纏得緊緊的,“這活兒看著簡單,沒有好身板真扛不住,每天二十多趟冷熱交替,關節早就落下病根。”
正在清點貨物的張師傅已經在冷庫干了六年,他的棉手套指尖處磨出了洞,露出凍得發紅的指關節。“你看這清單,上午要發往超市的排骨、帶魚,下午還有餐館訂的凍鴨。”他翻著單子給記者看,字跡被汗水洇得有些模糊,“夏天市民最愛吃生鮮,我們這兒就忙得腳不沾地。”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孫建榮 文/圖
燃氣公司巡檢員
一圈下來全身就濕透了
近期,我市持續高溫,氣溫攀升至37℃,在這樣的“烤”驗下,甘肅昆侖燃氣安寧分公司安寧管線所的工作人員們始終堅守崗位,從安全管理到一線巡檢,從設施維護到工程施工,用汗水守護著千家萬戶的燃氣安全,成為高溫天氣里動人的“風景線”。7月16日,記者和安寧管線所的巡檢員一起巡線,體驗他們工作的辛苦。
上午9時,記者來到甘肅昆侖燃氣安寧分公司安寧管線所時,巡檢員張曉江、鄂沛文和同事們正在檢查工具箱。上午9時30分,記者和張曉江、鄂沛文來到了正在開挖施工的安寧區萬新南路上的城區老舊供水管網改造工程現場。此處施工開挖現場距離天然氣管網僅40公分,檢查完施工現場后,張曉江要求施工單位負責人在巡檢記錄上簽字確認,并向挖掘機司機強調開挖安全注意事項,半小時的時間,記者已經是滿頭大汗了。張曉江卻笑言:“我們已經習慣了,夏天出來巡線,衣服干了濕,濕了干。”
巡檢員查漏要反復彎腰將電子檢漏儀金屬探頭伸入窨井、下水道井蓋中檢查。看似簡單的重復性工作累得人腰酸背痛,整個后背曬得跟著了火一樣。在對架空管線及地下管線巡檢時,都是采用激光甲烷檢測儀和手推式檢測儀,沿管道走向進行全覆蓋、無死角的泄漏檢測,重點關注接口、彎頭、三通、腐蝕點等風險部位進行仔細巡檢,一圈下來全身就已經濕透了。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滕效宏 文/圖
建筑工人
高溫下的民生工程攻堅戰
7月16日,蘭州市區氣溫飆升至37℃。在七里河區阿干鎮爛泥溝避險安置點項目現場,甘肅建投的500余名建設者頂烈日、戰酷暑,搶抓施工黃金窗口期,用汗水澆筑民生希望,以實干詮釋責任擔當。
早上6時,當城市尚未完全蘇醒,鋼筋工候海成已開始綁扎15#樓主體結構鋼筋。烈日炙烤下,他后背的工作服反復浸透又風干,凝結出層層白色鹽漬。“工期緊,安置點的老百姓都盼著早日入住呢!”他抹了把額頭的汗珠,樸實的話語道出建設者的心聲。這樣的場景在施工現場隨處可見:混凝土澆筑班組頂著熱浪連續作業12小時,確保漿料成型質量;木工班組在暴曬的鋁模上精準開孔,毫米級誤差都不放過;安全員每小時巡查一次現場,細致核查防暑措施落實情況。
為保障高溫下的施工安全,項目部打出“降溫組合拳”:實行“早出工、晚收工”錯峰作業制度,避開正午高溫時段;配備8臺移動式霧炮機、4臺圍擋噴霧機,通過科技手段降低現場溫度;設立4處清涼驛站,24小時供應防暑藥品、綠豆湯、冰水等物資。自7月進入高溫季以來,各標段工會組織多次開展“戰高溫送清涼”活動,累計發放綠豆1000斤、藿香正氣水200盒、礦泉水20件,以及茶葉、冰糖、毛巾等消暑物資500余份、西瓜50個。來自四川的木工李師傅捧著冰鎮西瓜笑開了花:“這瓜甜到心里了!”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孫建榮 文/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蘭州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