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通訊員 王霄 水忻怡
為深化中醫藥文化教育內涵,提升學生專業實踐能力,6月23日至7月2日,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藥學院中藥資源野外教學實踐團赴恩施州恩施市新塘鄉下壩村長嶺崗開展為期十天的野外實訓教學。
本次實訓教學由該校中藥傳承創新中心帶隊,多名專業教師和專職輔導員組成教學管理團隊,指導中藥學、藥品質量與安全2個專業的167名學生,圍繞恩施地理人文環境、華中藥庫、GAP中藥種植、中藥資源保護、野外植物識別、標本制作、暑期社會實踐意義等七大板塊展開系統化學習。
認知地理人文 探索藥庫資源
地處武陵山腹地的湖北省恩施州素有“華中藥庫”的美譽,擁有得天獨厚的中藥資源優勢,是中藥資源野外實訓的一塊寶地。
實踐團隊選擇湖北省農業科學院中藥材研究所華中藥用植物園作為教學基地,依托其豐富的藥用植物資源和專業的科研平臺,構建“認知——實踐——科研——應用”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開展系統化的野外實踐教學,促進基地共建,共享合作發展新機遇。
專業教師現場講解藥用植物的鑒別特征
師生深入武陵山區,考察當地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對藥材生長的影響,并結合土家族、苗族醫藥文化,了解并掌握“因地制宜”的中藥資源分布規律。
在藥用植物園內,老師講解了黃連、厚樸、紫萼等百余種藥用植物的形態特征、生長習性和藥用價值,同學們通過“望聞問切”的方式,細致觀察每一株草藥的根、莖、葉、花、果實等器官特征,并做詳細記載,強化對“藥出深山”的直觀認知。
學習GAP種植 踐行資源保護
實訓教學團隊走進規范化種植基地,學習《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標準下的栽培、采收技術,掌握從“種子到成藥”的全流程質量控制要點。
通過案例分析,探討瀕危藥材的保護策略;踐行“采育結合”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在采集標本時嚴格控制數量,確保生態平衡。
野外采集環節嚴格遵循科學規范。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分組進行藥用植物標本采集。針對不同種類植物采取差異化采集方法:草本植物整株采集,木本植物則選擇性采集具有鑒別特征的枝葉。整個采集過程井然有序,注重資源保護。
精進標本制作 多元考核并舉
標本制作環節充分展現了實踐教學的成果。從材料整理、標本壓制到后期處理,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制作出三十余份形態完整、特征明顯、符合科研要求的植物標本。
這些標本是同學們探索中草藥的珍貴記錄,見證了他們在中醫藥學習道路上的每一步成長。
學生制作的藥用植物標本成果展示
多元考核檢驗學習成效。實踐采用“過程考核+成果評比”雙軌制。隨機抽取20種藥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鑒別;從完整性、科學性、美觀性三個維度進行標本制作評比;結合調研數據,分析恩施藥材產業現狀,撰寫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守正創新育人 培育杏林英才
此次野外實踐將傳統課堂延伸到大自然中,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創新了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是深化“產教融合”的重要舉措。
學生進行藥用植物鑒定實踐考核
未來,該校將拓展更多實訓基地,讓“移動的中藥課堂”成為人才培養的特色品牌。學生們表示,通過沉浸式的自然課堂,不僅鞏固了專業知識,更深刻體會到中醫藥文化的獨特魅力。
此外,該校藥學院將持續推進實踐教學改革,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宗旨,為培養新時代中醫藥人才搭建更廣闊的平臺。
(圖片由通訊員提供)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