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者這兩年,擺爛的風聲沒斷過,這賽季季前賽居然還有點熱度,球迷看得興奮,尤其是中國球迷,都盯著楊瀚森的NBA之旅,這場打鵜鶘,氣氛其實有點像迷你版季后賽,畢竟對面放出的內線是米西,21歲,身高208cm,去年場均9+8,說白了,就是準主力標準,楊瀚森這次是真碰上了有點分量的對手,賽前大家都在聊,這回小楊到底能不能“打爆對面中鋒,別說,場上火藥味還真不小。
比賽一開場,熟悉的劇情又來了,楊瀚森跳球沒跳過,這事兒其實沒什么大不了,但后面緊跟著一個防守三秒,開拓者教練趕緊在場邊給他上課,這節奏有點像NBA新兵連的既視感,對面技術罰球也沒罰進,算是虛驚一場,結果回過頭,小楊立刻用一個大帽還回去,直接送給米西一份“見面禮,這波操作有點提氣,剛說完他彈跳差,轉頭就秀了個蓋帽,第一回合算是扳回一城。
接下來,劇情突然來了個小反轉,楊瀚森三分線外接球,直接干拔,球進了,全場都樂了,三分小王子這稱號,開局就自己寫上了,這球進得太干脆,連他自己都興奮得沖著替補席做了個鬼臉,這下子氣氛烘托起來了,隊友也嗨了,問題是,后面呢,米西單打還真沒占到便宜,被小楊身高干擾,硬是沒打進,但場上的走勢有點讓人皺眉——開拓者是打出一波8:2,可這節奏明顯是靠外線在續命。
暫停回來,呂佩爾也補了個三分,開拓者一度11:2領先,照理說,這種局面下,內線應該多給楊瀚森機會,可惜,等你回頭一看,楊瀚森的出手又開始變味,幾乎全是三分線外甩鍋球,低位機會寥寥無幾,哪怕他站在內線,球權也根本沒怎么到他手里,典型的“沒戰術地位,只能飄在外面混個存在感。
問題來了,楊瀚森到底是被戰術冷落,還是自己融入不進去,首節打完,開拓者19:11領先8分,楊瀚森數據不花哨——3分,2籃板,1助攻,2蓋帽,6投1中,三分進得漂亮,但整體命中率扎心,場面上看,防守端他拼得很兇,蓋帽和籃板都有亮點,但進攻端就像個外援,站在外線等球,沒啥參與感,你說巧不巧,開拓者這場打得越來越亂,球都不怎么進內線了。
再往深里說,這套開拓者的戰術,其實挺傷楊瀚森的,第一場他還能在弧頂發牌,今天這場明顯就是甩鍋,隊友不給球,低位進攻機會幾乎零,哪怕他往內線跑,球也傳不到位,這對一個身高216cm的內線來說,簡直暴殄天物,三分球潛力是有的,第一場也進了一個,但你真要把他當3D大前鋒用,未免太浪費了,這不是戰術多元,是沒安排,或者說,完全沒把他當戰術核心。
再看對面米西,雖然籃板搶了4個,投籃4中0,完全被小楊限制住,身高優勢就在那擺著,米西動態天賦是有的,但碰上楊瀚森這樣的靜態怪物,真沒啥便宜可占,這場對決,其實是楊瀚森贏了個人榮譽,但輸了團隊存在感,開拓者戰術體系里,他就是個外線“工具人,說難聽點,連“功能性內線都算不上。
當然,話說回來,NBA的規則適應期很正常,楊瀚森被吹了三秒,犯規控制還得繼續練,這賽季常規賽要是還這么“莽,留在場上的時間肯定不會多,防守積極是優點,但在NBA,太容易吃哨,保護好自己才是關鍵。
說到底,楊瀚森最大的問題,不是個人能力,而是球隊戰術地位沒給夠,這不是他一個人的鍋,開拓者擺爛慣了,年輕人之間也沒啥化學反應,球都不怎么傳內線,打到后面全靠個人能力硬扛,這種隊伍,想靠體系成長,難度不小,尤其是新秀,沒地位就只能打苦力,楊瀚森再有三分潛質,也不能一直飄在外面浪費身高優勢。
最后總結一下,這場球,楊瀚森的表現,防守端亮點不少,進攻端可惜了,戰術地位沒給夠,低位球權被雪藏,三分線外投得心酸,這不是個人能力不行,是體系不認,開拓者要是真想培養他,不能光看三分投得漂不漂亮,得讓他在內線找到存在感,否則再有潛力,也只能當個“外援工具人,說到底,NBA不是CBA,沒地位就得靠自己搶,球迷們也別急著下結論,后面季前賽還長,楊瀚森要想逆風翻盤,可能得先從隊內“搶地位開始,這才是他真正的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