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軍軍演突然向海峽開火,但這場賴清德引以為傲的軍演,還是變成了“連環笑話”,這是為何?
據悉,每年一次的“漢光”系列演習,是臺灣地區自1984年起固定舉行的軍事活動,聲稱以“防御為主、實戰為綱”,模擬解放軍可能的進攻路線與臺軍的應變機制。
作為第41次的例行演習,此次行動號稱“規模空前、內容全面”,從北部的桃園灘頭到南部的高雄城市區,涵蓋了“反登陸”“城鎮戰”“交通線轉移”等多個課題。
但從7月10日開始,接二連三的事故將整場演習推向了輿論風口。
10日晚,一輛臺軍“愛國者”導彈發射車在轉運途中一頭栽進路邊溝渠,動彈不得,成為網友口中的“高價廢鐵”;
同一天,另一輛M109A5型自行火炮車疑因操作失誤,連撞數輛民用汽車,場面宛如街頭混戰;
12日,高雄演練現場,一輛軍車沖撞民宅,造成三名士兵受傷入院;
13日,演習轉場時一輛坦克與民用轎車擦撞,雖無傷亡,但島內民眾已對軍方“搞不清狀況”的表現大加撻伐。
多起意外頻發,令人質疑臺軍的訓練水準,軍方解釋稱“訓練本就伴隨風險”,但這一說法在島內幾乎無人買賬,島內不少媒體都發文稱:“這些事故并非偶發,而是整個軍隊系統性失能的縮影。”
不少分析指出,本次“灘頭抗登陸”訓練所修建的防御工事不僅施工粗糙,而且毫無偽裝,防護結構松散,在實戰中幾乎等同于靶子,毫無防御價值。
一位島內退役軍官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些掩體連最基本的隱蔽、反炮火設計都沒有,幾乎是明火執仗地站著挨打。要是真遇上解放軍海陸空一體化突擊,撐不過三輪火力覆蓋。”
不僅如此,所謂的“城鎮韌性演習”也飽受爭議。據了解,為了配合演習,部分地區被要求強制關店、居民“配合避難”,以模擬城市戰環境,但這一行為引起了不少店主和居民的不滿,許多人認為,軍方未能做好有效協調,只是一味“征用資源”,反而加劇了軍民對立。
桃園地區一位便利店老板憤怒表示:“這些年物價飛漲,生活壓力本就不小。我們做點小買賣維生,這軍演一來就強制停業,補貼沒有,解釋也沒有。”
還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漢光41號”演習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美國軍方“觀察員”數量創下歷史新高。根據多家消息源交叉印證,其參與人數超過400人,堪稱“半參與性質”。
盡管臺防務部門一再強調這些人僅為“觀摩性質”,但實質介入程度遠超往年,不少美方軍官甚至直接進入指揮節點、觀測臺席位,有的甚至參與了“城市防御演練”的戰術布置討論,這種高密度“滲透”,無疑是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嚴重挑釁。
雖然大陸目前尚未對此表態,但國際分析普遍認為,這一動向加劇了兩岸關系的敏感性,恐怕也會引發大陸軍方的更大動作,熟悉中美軍情的人士指出:“華盛頓在亞太地區正在推進‘代理人對抗’策略,臺灣被工具化的風險正大幅上升。”
其實對臺軍而言,頻繁事故和演習混亂不僅影響了外界觀感,更削弱了自身士氣,在網絡社交平臺上,不少現役與退役軍人發帖吐槽本次演習“毫無效率”“組織混亂”“裝備狀態堪憂”。
而在民間,對臺軍的質疑早已不是第一次,去年也是坦克翻車、槍支走火,今年是導彈卡溝、撞車撞房,每年都出事,誰還會相信他們能“保護臺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