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健康度,正在成為玩機用戶的頭號焦慮。
如果你經常逛一些科技數碼論壇,應該可以發現幾乎每一天,都有用戶吐槽電池健康度下降:“健康度剛掉到80%,是不是要換手機了?”、“才用一年就只剩90%,這電池是不是有問題?”。
(圖源:雷科技編輯部小伙伴使用的某iPhone)
如果你也有同樣的焦慮,那么好消息來了。蘋果最近公開了一項名為“鋰金屬嵌入電池單元”的專利,瞄準的就是電池健康度,目標是解決一個所有鋰電池都有的“老毛病”:手機用著用著電量就不如剛買時耐用了。
專利帶來了希望,但現實的困境遠未解決。電池健康度,這個小小的百分比數字,如今已成為牽動用戶神經、攪動二手市場的關鍵指標。
蘋果新專利,能否攻克電池“掉血”難題?
查看蘋果專利,可以發現蘋果瞄準的就是電池的“第一次充放電”,在這過程中,一部分負責充放電的“活躍鋰離子”會被永久地“困住”——它們在電池負極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專業上叫“固體電解質界面膜”,簡稱SEI。這層膜雖然必要,但代價是:可用的活躍鋰離子變少了,電池的總容量從一出生就開始“掉血”。也就是說,雖然你看著電池容量是100,但實際上已經是98了。
蘋果這項專利的妙招,叫做 “預存鋰”。它的核心思路很聰明:在電池出廠前,就提前給它“加料”,形成保護膜消耗的鋰,就不必從原本負責循環工作的鋰里面扣了。
圖源:蘋果專利圖
這樣一來,當電池真正開始服役時,那些提前“埋伏”在負極的額外鋰就能精準“止血”,堵住首次充放電造成的容量流失。最終帶來的好處實實在在:
- 容量更足: 新電池到手就能用上接近滿血的容量。
- 壽命更長: 有效延緩了電池容量的衰減速度,整體壽命得以延長。
- 電壓更穩: 工作狀態更穩定,減少意外關機的煩惱。
蘋果這項設計的巧妙之處在于極其緊湊。整個“預存鋰”裝置巧妙地集成在電池內部,特別適合像智能手表、耳機等設備里常見的超薄紐扣電池——即使是高度僅2-7毫米、直徑5-15毫米的迷你空間也能實現。
不過,目前這項技術也僅僅處于專利階段,是否量產還是另一回事。就算能量產,按蘋果以往的做法,從專利階段到落地至少需要3-4年時間。
比如在2019年,蘋果申請了一則關于Apple Watch的專利,該項專利顯示,用戶佩戴了Apple Watch后,能通過各種手勢來操控手表。這項專利直到2023年,蘋果推送了watchOS 10.1系統才得以實現,在該系統中,Apple Watch Series 9以及Ultra 2的可實現“輔助觸控”,只需抬起手腕用拇指與食指捏合兩下,Apple Watch便能利用內部的各個傳感器,精準感知到手部的動作,并實現相應的操作。
圖源:蘋果專利圖
因此,就算電池這項技術能成功落地,大概率也是2029年之后的事情了。好在這也說明了,蘋果確實已經意識到,電池健康度在會給用戶帶來些許焦慮,并試圖解決問題了。
電池健康百分比,二手市場的硬通貨
在酷安上,關于#電池健康#的討論就高達1000多條,很多用戶甚至一旦發現電池健康下降就覺得“天塌了”。
圖源:酷安
用戶之所以如此關注電池健康度,不止有使用壽命的原因,同時還因為電池健康度還可能影響未來的二手出售價格。
在華強北回收市場,電池健康度甚至成了除成色外,二手iPhone價格評判的第二大標準。從華強北的iPhone回收價格表來看,電池低于90的,一般比90以上的低200元。
圖源:華強北回收報價表
在轉轉平臺上,由于電池健康度導致的回收差價更大,以iPhone 16 Pro Max 512G為例,當電池健康度選擇81-90%時,回收價為6887元,而如果把電池健康度選為90%以上,其他變量保持一致時,回收價是7785元,兩者差價甚至達到了898元。
圖源:轉轉APP
因此,電池健康百分比正在成為二手市場的硬通貨,在利益的驅使下,不少黑心商家開始通過“移植電芯”的方式,強行讓系統識別已更換的電池為原裝電池(iPhone如果更換第三方電池會顯示“非原裝配件”)和健康度顯示100%的效果。
原理就是將原裝舊電池上的排線進行焊接,將其連接到第三方電池上,這樣手機就不會顯示出更換過電池的提示,同時,通過愛思等驗機軟件檢測時,電池狀態仍會顯示為綠色,因為手機讀取的電池數據仍然來源于原電池排線,這就是所謂的“移植電芯”。
在更換電芯后,手機顯示的電池健康度也會立即提升至100%。但若未修改充電次數,則充電次數仍會保持原有記錄,可能出現充電5-6百次而電池健康仍為100%的情況。有些二手商家會明確說明已更換電芯,而一些不良商家則會把換過電芯的iPhone當新iPhone賣,從中獲取差價利潤。
所有市場行為都是消費需求引起的,之所以存在這種現象,原因是消費者確實過分看中電池健康度,小雷朋友圈里有些良心二手商家也大倒苦水,表示現在買二手手機最看重的不是主板是否原裝,而是電池健康,二手意味著電池必有折損,這種既要又要的二手消費觀,讓不少二手手機商家苦不堪言。
圖源:小雷朋友圈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當我們在購買二手蘋果手機時,應保持警惕,仔細辨別,以避免被不良商家誤導。特別是前幾年的iPhone型號,標稱電池100%的,基本可以判定為移植電芯,畢竟使用幾年不掉電池健康度,目前全地球都沒這個技術。
電池短命之謎:技術限制下的“計劃性報廢”
智能手機時代,我們已經吃了不少關于電池新技術的“餅”,石墨烯、固態電池、甚至太陽能發電,都能找到相關報道。但除了太陽能有過短暫的曇花一現外,其他新技術均未落地。
技術行不行是一回事,對手機廠商來說,電池太耐用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2023年,法國“停止計劃性報廢協會”對蘋果發起調查,直指其“計劃性報廢”策略涉嫌壟斷。 該機構曾因蘋果通過電池老化限制舊設備性能而對其處以重罰,最終蘋果支付了高達25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1.9億元)的罰金。
這一事件讓“計劃性報廢”從都市傳說變成了鐵證如山的事實。
計劃性報廢絕非新概念,其歷史可追溯至百年前。1924年,全球主要燈泡制造商秘密組建“太陽神卡特爾”,其核心目標就是人為縮短燈泡壽命:通過協議將原本可達120年的使用壽命,強制限定在1000小時左右。這一策略不僅成功刺激了燈泡銷量,更奠定了現代“計劃性報廢”的商業邏輯。如今,它已成為眾多行業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廠商在產品設計中就埋下了“壽命倒計時”的種子:選用易老化的低成本材料、植入脆弱的關鍵部件,甚至通過軟件更新“拖垮”舊硬件性能。種種手段只有一個目的:迫使消費者提前更新換代,從而維持源源不斷的市場需求。
科技巨頭亦難逃此嫌。 除了蘋果,三星同樣被曝出操控電池壽命的行為。2018年,用戶實測發現,三星在Galaxy S7、S8系列手機上,會根據電池循環次數主動降低電壓:循環超過200次即開始降壓,之后每增加50或100次循環,電壓便進一步下調。這種“梯度降壓”策略直接導致手機續航在用戶毫無察覺中縮短,變相加速了用戶更換電池或整機的節奏。
圖源:百度貼吧
這不禁讓人思考:電池不耐用,究竟是難以逾越的技術困局,還是商業邏輯下有意為之的“計劃性報廢”?
當然,也有用戶表示:假如設備不再因電池衰減而被迫淘汰,整個行業的產品生命周期管理都將迎來新的變化,最大的可能就是手機變得過于耐用而導致用戶失去換機動力,手機廠商可能會疲于創新。
其實大可不必擔心,諾基亞時代可更換電池的設計,不也沒有讓消費者失去換機動力,手機廠商總會在其他地方創新從而吸引消費者換新。
回到開頭,蘋果這個專利最終能不能落地還有待觀察,或者說,我們期待的不只是蘋果專利的落地,而是一個更少焦慮、更可持續的電子產品消費新時代。蘋果的這項專利,僅僅只是解決焦慮的一個技術支點,但撬動整個行業向“耐用”轉向,需要的遠不止于此。
最后做個調查:你的手機健康度多少?是否被焦慮裹挾過?大家可以在評論區說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