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留學圈可謂是熱鬧非凡。先是山東聊城人民醫院引進菲律賓博士一事,在網上掀起軒然大波,網友們紛紛質疑,當地衛健委迅速展開調查。緊接著,不少高校在招生時明確表態,拒絕東南亞博士、韓國博士。這一系列事件,無疑給那些所謂的“留學水博士項目”敲響了警鐘,海外博士的求職之路,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歧視與質疑,難道海外水博士的寒冬真的要來了?
回顧這些飽受爭議的留學項目,大多出自留學中介的包裝推廣。以東南亞、韓國等地的部分高校為例,中介們打著“全程輔助畢業,抱進抱出”的旗號,吸引了不少學生。在宣傳中,這些項目仿佛是通往博士學位的捷徑:入學門檻低,無需嚴苛的學術成績與語言水平;學制短,兩三年就能輕松拿到學位;學習過程更是輕松,甚至還能遠程授課,無需長時間出國。聽起來是不是十分誘人?然而,這背后隱藏的,卻是博士學歷市場的亂象。
就拿湖南邵陽學院來說,2022年,該校花費1800多萬元引進23名菲律賓亞當森大學博士,消息一出,輿論嘩然。深入調查后發現,這些博士中竟有22人是該校原有教師“出口轉內銷”的產物。原來,他們只需繳納不菲的費用,通過中介機構安排,就能前往菲律賓高校“深造”。在那里,入學無需語言成績,僅憑基礎材料即可申請;學制被大幅壓縮,遠低于正常學術博士培養要求;畢業標準更是寬松,無核心期刊發表硬性規定,部分專業甚至能用課程論文替代學位論文。疫情期間,全程在線授課模式更是讓學業難度降至谷底。如此“速成”的博士,其含金量可想而知。
這些水博士項目帶來的負面影響正在逐步顯現。從教育行業來看,部分高校為了提升自身等級,盲目引進大量水博士。比如太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其博士研究生引進人員公示名單中,多數擬引進人才來自東南亞高校,專業涵蓋藝術學、體育與運動、教育學等。這些東南亞博士的集中出現,雖能在短期內提升學校師資的博士比例等數據指標,為學校日后的升級擴容創造條件,但從長遠看,對教學質量的提升卻收效甚微,反而破壞了學術生態。真正潛心學術、寒窗苦讀多年的博士,在與這些速成博士競爭時,優勢不再,這無疑是對學術精神的褻瀆。
就業市場上,水博士的劣勢愈發明顯。過去,東南亞博士因學費較低、可線上上課等原因,被部分人視為性價比高的讀博途徑。但如今,隨著博士畢業生數量增多,就業競爭愈發激烈,他們“快捷容易”的標簽成了減分項。許多高校在招聘時,直接將東南亞、韓國等大學畢業的博士排除在外,即便有個別高校表示不會歧視,會視個人情況而定,但在實際招聘中,這些博士往往成為最先被篩掉的對象。在與歐美及國內高校畢業生的競爭中,他們明顯處于劣勢。
海外水博士遇冷,究其根源,除了項目本身質量低下外,還與國內教育評價體系的轉變有關。以往,部分高校過于看重博士學歷教師的比例,在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博士學位授予權時,對這一比例有著明確要求。這使得一些高校為了達標,不惜引進大量水博士。如今,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高校愈發注重人才的真實學術水平與科研能力,不再單純追求博士數量。教育部也多次強調要加強對博士生培養質量的把控,這一系列變化,讓水博士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對于那些曾寄希望于通過水博士項目“鍍金”的人來說,寒冬已然來臨。而對于整個教育行業而言,這或許是一次撥亂反正的契機。只有摒棄浮躁,回歸學術本質,才能真正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未來,博士學歷的含金量將重新回歸到學術水平與科研成果上,這才是教育應有的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