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爆發已經有四個年頭了,烏克蘭作為歐洲國家對抗俄羅斯的“橋頭堡”,流血四年,整個歐洲都為此憂心忡忡。四年來,歐洲國家接納了大量戰爭難民,又遭到了俄羅斯天然氣制裁帶來的經濟沖擊,而現今戰爭仍然不眠不休地繼續下去。
也許總有一天,戰爭的陰云會再度降臨到歐洲的頭上?就像從前的兩次世界大戰全都爆發于歐洲大陸……歐盟的有識之士不會枯坐干等,為此,他們已經在擬定一個龐大的軍備復興計劃。
一、潛在沖突
7月8日,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歐洲最大門戶港口鹿特丹港,正悄然為一場“潛在戰爭沖突”做著準備。
此前,鹿特丹港務局首席執行官鮑德溫·西蒙斯已明確表示,港口內已預留軍用物資運輸船泊位,并制定了戰時貨物分流方案。更關鍵的是,他們正與鄰國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港(歐盟第二大港)緊密協調預案,以隨時應對可能大規模涌入的美、英、加三國軍用車輛和補給。
鮑德溫·西蒙斯的這番表態顯然耐人尋味。鹿特丹港和安特衛普港都是歐盟轄區內數一數二的大港口,其中鹿特丹港年吞吐量高達
4.36億噸,接卸2.8萬艘海輪和9.1萬艘內河船只。安特衛普港年吞吐量也達2.4億噸,這兩大核心航運樞紐如今不做生意,卻在為英美等國的軍用船只進駐而大做準備,這說明將要入駐歐洲大陸的北約軍事力量恐怕數量不在少數。而此前,荷蘭與歐盟多個國家已承諾將國防開支提至GDP的5%。鹿特丹港的“未雨綢繆”,折射出歐洲自冷戰結束后最大規模的備戰浪潮也許已經開始了……
據法新社報道,為了對抗虎視眈眈的“北極熊”,歐盟正試著出臺一個軍備重整計劃,旨在復興歐洲的軍事力量。該計劃被稱為“歐洲防務工業戰略”(EDIS),于2025年3月由歐盟委員會正式提出框架草案,目標在2025年底前敲定細節并啟動。
整個計劃的核心內容包括:聯合采購基金(JRF)預留至少3000億歐元,用于成員國聯合采購彈藥、防空系統、主戰坦克等。另外還將投資500億歐元支持下一代技術,如AI戰場應用、高超音速防御、定向能武器、太空監視技術等,以加速防務武器創新。
同時,供應鏈韌性基金也將耗費2000億歐元,主要用于重建關鍵軍工原材料(如稀土、鈦合金)加工能力,減少對外依賴。
最后,基礎設施升級還將耗資約1500億歐元,主要用于軍用港口、鐵路網、預置倉庫建設,如在鹿特丹港為軍艦建設預留泊位。剩余資金則將會作為儲備金與行政費用。
以上仍然只是計劃的雛形,至于計劃的具體內容,顯然歐盟成員國不會如此快就能達成協商。截止2025年7月,歐洲議會初步同意動用歐盟預算儲備金約1000億歐元作為“歐洲防務工業戰略計劃”首期啟動資金,其余種種仍在博弈。
據初步核算,整個軍備重整計劃耗費將會高達八千億歐元!(約合人民幣6.3萬億)試問,歐盟如此高昂的軍費支出,真能震懾住俄羅斯東擴的野心嗎?其背后,到底是戰略覺醒,還是無奈之舉?
二、壓力重重
面對俄羅斯這頭對領土有著強烈渴望的“北極巨熊”,歐洲深刻感受到傳統和平紅利期的終結和對自身防務能力不足的憂慮。俄羅斯展示出的強大戰爭動員能力和軍工潛力,實在讓歐洲寢食難安。
再者,特朗普一直喊話要求歐洲國家提升本國軍費,實現防務自主,表態北約不會一直為歐洲保駕護航,除非歐洲加錢。據統計,美軍駐歐兵力已經從2022年的10萬人降至2025年的6.5萬人左右,60%海空軍力更是轉向亞太地區。不靠譜的特朗普強壓盟友提升軍費的姿態實在讓歐洲擔憂美國安全承諾的可靠性,被迫加速“戰略自主”進程,尤其是在防務領域。
在特朗普和俄羅斯威脅這雙重陰影之下,歐盟推出八千億歐元的軍備重整計劃,既是為回應特朗普要求歐洲提升防務自主的呼聲,也是為震懾俄羅斯,不過更多還是出于戰略的無奈選擇……畢竟“歐洲防務工業戰略計劃”可不是張張嘴就能實現,耗資如此巨大的計劃,如何解決“錢袋子”問題就足夠歐盟頭疼。
誰出錢?如何分攤?富國與相對拮據的國家之間如何平衡?這始終是歐盟內部的老大難問題。八千億歐元的來源和分配機制將是巨大考驗。
再者,歐洲國家向來以高福利自居,長期高額軍費投入必然擠壓社會福利等其他領域開支,在生活成本高漲的背景下,民眾的持續支持并非易事。據德國Ifo研究所模型研究顯示,持續5年保持軍費GDP增長5%,將導致歐盟年均經濟增長率下降0.8%,通脹壓力顯著加劇,經濟代價將會十分沉重。在選票不保的情況下,許多歐洲國家的總統未必就會堅定提高軍費支出了。
三、花錢也難買心安
盡管歐盟為實現防務自主,減少對美國依賴,已經開始整頓復興軍備,但八千億歐元的重金投資未必能立即買到對俄羅斯的“戰略震懾”。
錢確實能造武器,但做不到一下子就買來“戰爭機器”。軍工是一個龐大的產業,拋下容易,撿起來卻難如登天。政治更是有著有著難解難分的復雜博弈。“歐洲防務工業戰略計劃”想要實施,就要面臨軍工產能瓶頸、內部協調困難、時間跨度漫長等諸多現實挑戰。
俄羅斯強大的核威懾能力、戰爭耐受力和潛在的非對稱反制手段,意味著歐洲單靠堆砌常規軍備,其實難以在短期內徹底改變力量對比和威懾格局。
就單拿炮彈生產這一項舉例,便可窺見如今的歐盟國家和俄羅斯相比差得有多大了。據統計,歐盟各主要成員國155mm炮彈年產能相加也不過65萬發,至少需到2027年才能達年產200萬發。根據北約情報評估,通過戰時動員和戰時體制,俄羅斯炮彈年產能已達450萬發,何況俄羅斯還在去年獲得了朝鮮援助的100萬發,這些彈藥在俄烏戰場上月均消耗量約為8-10萬發,算下來遠超歐洲供給能力。
當朝鮮炮彈通過西伯利亞鐵路源源不斷輸送時,歐盟各國卻還在為“誰該多付錢”爭論不休。或許,承平日久的歐洲,想要追上俄羅斯,或是曾經兩次世界大戰的自己,已經很難了。
北約歐洲盟軍總司令卡沃利上將在2025年5月美國國會聽證會上發言表示:“歐盟軍力重建需至少5-8年才能對俄形成可靠常規威懾。當前歐洲面臨的最大風險是俄方利用此窗口期進行挑釁。”
歐盟的8000億歐元軍備重整計劃,是俄烏沖突這面“鏡子”映照出的歐洲安全焦慮和無奈之舉。鹿特丹港的泊位預留、成員國提升軍費的承諾,其實都已經清晰地表明,歐洲正試圖告別“搭美國便車”時代,正視當下嚴峻的地緣政治格局。
也許,8000億歐元的軍備投入只是一個開始,歐洲為自己打造“戰略自主”盾牌的道路,注定會漫長而昂貴。在未來,這筆天價投入能否最終轉化為對俄羅斯的有效“震懾”,不僅關乎歐洲國家的自身安全,也將深刻塑造歐亞大陸的戰略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