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神預言將被驗證?
三年前那句關于戰爭終點的語言,如今似乎正在逐漸應驗。
普京短暫停火,特朗普現身沙特閉門會談。
打了三年,各方開始釋放有關談判的信號。
2022年,德國鐵娘子默克爾在《時代周報》丟下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俄烏沖突終將在談判桌上收場。
很多人當時一笑了之,覺得這不過是她的老派外交腔調。
但現在,2025年已經過了一半,從特朗普2月在利雅得的神秘會談,到俄方頻繁釋放軟信號。
默克爾的這句話,似乎正在一步一步應驗。
烏克蘭當前處境面臨持續壓力。
7月剛過,基輔又被空襲,至少2死、31傷。電網、交通、供水統統受創。
別說重建,連基本運轉都難。
經濟算賬,這一輪破壞代價就是幾十億美元起步,還是可持續傷害型的。
俄羅斯方面也面臨長期作戰的消耗壓力。
雖然占了一些地,但消耗的是精銳。
新兵培訓跟不上,軍心壓力山大,光靠硬挺沒法贏長線。
再加上西方制裁封鎖,資金鏈、裝備補給、士氣三重吃緊,打到現在,俄軍也開始算賬了。
西方國家在援助方面也遭遇現實問題。
美國軍火庫存告急,歐洲能源還離不開俄羅斯,通脹壓著老百姓喘不過氣。
雖然是代理戰,但武器是實打實的錢堆出來的。
默克爾看穿的,正是這打不贏、打不起、打不久。
真正的轉折,其實從2025年初就開始顯現。
2月18日,美俄兩國領導人在利雅得舉行閉門會談,恢復了外交接觸機制。
與此同時,有中國高官在沙特出訪的消息流出,引發外界對外交動態的更多關注。
2月28日,特朗普在白宮記者會上突然開炮:直接指責澤連斯基拿命賭博。
標志著美國對烏立場開始明顯調整。
4月28日,俄方宣布為紀念節日短暫停火三天。
雖然只是象征性的,但明顯是個可以緩和的信號。
6月的上合組織會議上,不光中國和俄羅斯參與,連美國也派了非正式觀察員。
全世界都在等,看看會不會出現新的桌邊故事。
這些事件湊在一起,已經不是外交辭令的空話,而是實實在在的試水談判。
特朗普的外交風格向來偏向直接、注重成本效益。
電話順序先打普京、再找澤連斯基。
他說自己24小時能讓戰爭結束,可這場仗不是靠他就能收場的。
如今他在推進與俄烏相關外交接觸方面頻頻發聲。
對特朗普來說,不管是為了連任政治籌碼,還是為了削減軍援負擔,這一仗該落地收場了。
俄方的口風也開始發生微妙變化。
外交副部長里亞布科夫的原話是:
我們不排斥平等對話,但別指望我們單方面讓步。
不是要和解,但可以開始算算賬。
這場戰爭拖了三年,俄羅斯付出極大:
兵員緊張、軍費高企、后勤吃緊,國內經濟被制裁拖得步履維艱,科技與金融體系幾近癱瘓。
而烏軍斬首突襲戰術更是不斷對俄軍高層制造心理沖擊。
克里米亞、頓巴斯這些地方他絕不會還,北約問題他也要硬杠到底。
這些議題可能構成未來談判的核心。
烏方也沒打算退讓。
澤連斯基本人多次強調其堅持既定立場:
不管現實如何,法律上絕不承認克里米亞和頓巴斯的失地。
對他來說,這不僅僅是領土問題,更是政權合法性問題。
誰若敢在這個議題上松口,必然面臨國內政壇和輿論的全面反噬。
更難的是,烏克蘭仍堅定希望加入北約,而俄羅斯則把這看作無法容忍的紅線。
這場博弈,幾乎沒有回旋余地。
再加上重建費用高昂,西方援助資源枯竭,俄烏兩國都拿不出錢,戰爭造成的損耗與重建開支,也逐漸成為各方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中國則始終維持與各方的外交暢通,持續強調支持和平解決沖突。
外界普遍認為這是在為未來潛在的調解路徑預留余地。
默克爾當年說得沒錯:戰爭總歸要回到談判桌。
只是她可能也沒想到,這桌子擺好之后,沒人敢先坐下。
這場戰爭,已經開始不是靠導彈決定走向了。
文/編輯:千尋小百科
新浪軍事:2022-12-08《德前總理默克爾:俄烏沖突總有一天會在談判桌上結束》
觀察者網:2025-02-15《安東·尼爾曼:談判已經開始,但烏克蘭不是主要玩家》
新浪財經:2025-02-19《美俄第一階段談判結束,達成四點共識》
觀察者網:2025-05-05《特朗普蔫了:俄烏和平協議"也許達不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