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發(fā)了一張任前公示,風刮出來一個21歲的“奇才”。一個農家子弟,18歲高中畢業(yè)就參加工作,3年內從工人變股級干部,21歲坐上了鎮(zhèn)勞動服務站站長的位子,且有編制。七年后,從事業(yè)編搖身一變成公務員,再過數年,又提名為鄉(xiāng)鎮(zhèn)長。
你說這是“奇跡”,我說這是劇本寫不好——沖突不夠,高潮太快,起點太高,連主角光環(huán)都刺疼了觀眾的眼睛。
咱們得問:這份人生簡歷能不能照著復印一份,送給我們成千上萬的中專生和高職畢業(yè)生?
一、像是勵志,其實疑點重重
不是瞧不起高中生當干部,我還真希望誰家孩子高中畢業(yè)也能“英才初成”。但得問清楚:這位叫肖某的干部,當年是通過什么樣的路徑獲得事業(yè)編的?
事業(yè)編,不是烤紅薯,蓋個章就能發(fā);更不是拿“工作三年干得好”這個模糊詞,就能兌現的獎賞。哪怕你天天“沖鋒在前”,也得有制度的門檻、公開的競爭和透明的程序。不然,義憤填膺的將不是人民的情緒,而是制度的臉面。
所謂“系統(tǒng)錄入有誤”是這世界最廉價的甩鍋。如果搞錯一個出生年月、地址信息可以理解,但把“聘用”寫成“任命”還能干坐鎮(zhèn)長,怕不是“鍵盤俠”混進了組織部?
所以,當地的回應不叫回應,叫敷衍;那叫“你問歸你問,我答我想的”;就好比醫(yī)生跟你說“你別問你牙怎么疼,你這病是因為你體質不行。”
二、我們質疑的,不是他個人,是制度的破洞
這事兒不該上綱上線?錯了,它影響深遠。今天你對一個干部21歲拿編制的疑團閉口不答,明天北大博士也要陪跑成百上千次面試,最后給21歲高中生端茶倒水,還有顏面去公務員崗位摸爬滾打嗎?
如果這個故事是真的,那就拿出完整檔案、文件依據、當年政策,告訴所有那些無數苦讀十八年寒窗、屢試未中的孩子:這是一個可復制的路徑,是體制內的“鯉魚跳龍門”2.0,有公平有渠道有規(guī)范。而不是一句“他努力”“他沖鋒在前”“他沒背景”就打發(fā)了所有質疑。
你說他有上進心,后來拿了大專、本科,這我很敬佩,可問題是——他有沒有先考再上車?還是先上車再補票?如果是后者,那你口中的“上進”,不過是打通某個隱秘通道后,回頭給程序洗底的一種“白手套”操作。
三、請地方政府別做“父母官”,做一次“制度的兒子”
你說公眾有“紅眼病”?公眾紅的是哪只眼?是看到拼爹路徑的默許、還是看到公平器械的沉默?
比起紅眼病,我更覺得這是一種制度性羞恥反應。就像一個班里,有學生作弊考了第一,你告訴其他認真答題的學生:“要相信努力。”
我們不要神一樣的干部,我們要的是規(guī)則之下,哪怕是個普通人也能奔前程的信心。
如果肖某真是一位靠努力逆襲的農村青年,那就拿出證據,把過程和路徑寫成一篇通報,發(fā)在各大媒體上,說不定會激勵百萬迷茫在職校、大專的青年拼搏奮進,為國家多添一分動能。
如果不是,那就請你收起“理解萬歲”的臺詞,讓紀委出場,讓陽光照進他簡歷的縫隙,讓真正的人才有尊嚴地出場。
最后一句話,聽著有點刺耳:
公示不是通報喜訊,是讓人民來當一回監(jiān)考官;別指望把稿子寫成贊美詩,裝訂進去混過這一關。
制度得有回響,不能在每一聲質疑下都鏗鏘一聲“系統(tǒng)錯誤”。否則,就別怪未來的年輕人對“公平”二字只剩譏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