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雜志
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1222萬名高校畢業生,從“順利就業”邁向“高質量就業”,高校教育與社會需求匹配,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文|《財經》實習生 閆嘉儀
編輯丨王延春
每逢畢業季,就業總會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202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1222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宏觀經濟增速換擋、產業結構調整、用工需求趨于收縮,今年的就業市場顯得尤為復雜。
“工作不是找不到,但不是我想要的。”林雪就讀于河南省某綜合性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她從大三下學期便開始投入求職準備,幾乎每周都在投遞簡歷、參加宣講會,但始終未能敲定一份真正滿意的工作。林雪告訴《財經》,一些崗位雖然聽上去“對口”,如“外貿業務員”或“跨境電商運營”,但實際工作內容多為電話銷售、客戶服務或平臺內容搬運,與她所學的國際貿易實務、跨境結算等課程幾乎沒有關聯。
“我們花了幾年時間學政策、做案例分析,結果面試時對方只關心我會不會剪視頻、做數據表。”在林雪看來,盡管她嘗試通過自學補齊技能短板,但依舊難以滿足企業對“即插即用型”人才的要求。與此同時,不少崗位給出的薪資遠低于她的心理預期。幾番權衡后,她決定暫停求職,轉而準備出國讀研。“延遲就業對我來說,是一種緩沖,也是一種重新規劃。”林雪身邊,不少同學因校招不順而選擇考研、留學,或繼續實習觀望,“大家都在尋找一個更合適的出口。”
劉銳畢業于四川省某職業高校酒店管理訂單班,則有著完全不同的求職經歷和就業感受。畢業前,他便通過校企合作項目順利簽約了一家國際連鎖酒店集團,畢業后直接入職擔任前臺接待。
劉銳告訴《財經》,他所在的訂單班由學校與企業聯合開設,從課程設置到實訓安排均由企業深度參與,教學內容緊貼崗位需求,實踐課程占比約為40%。在校期間,通過參加學校安排的實習,他對接待流程、客戶服務及酒店運營已有充分了解。“因為提前實習過,上手比較快,入職后沒多久就能獨立排班,也清楚自己未來的晉升路徑,比如先做前廳經理,再往前廳主管的方向發展。”劉銳說。
工作內容熟能生巧,畢業后,他迅速適應了職場節奏。雖然目前薪資不高,但校企對接早一步,免去了四處投簡歷、趕雙選會的煩惱,也不用擔心專業與崗位不匹配,劉銳心里踏實很多。
就當下的就業問題,《財經》采訪了浙江工業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劉曉。在劉曉看來,就業問題的背后并不僅僅是“人太多、崗太少”的總量矛盾,更深層的是結構性的錯配與不適應。“首先是專業與產業的脫節。部分高校專業設置未能及時響應新興產業的發展,造成‘學非所用’;其次技能供需錯配,雇主普遍反映畢業生解決復雜問題、批判性思維等核心能力不足;第三是大學生就業預期與現實的落差,約23%的畢業生期望薪資與實際簽約薪資差距顯著。”此外,劉曉還指出,區域與行業間的崗位“冷熱不均”也進一步加劇了匹配難度。
《財經》調查發現,在部分“非傳統熱門”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節奏非但沒有放緩,反而出現“提前簽約”“崗位匹配度高”等現象。求職市場承壓,這些“逆勢就業樣本”的出現拋出了值得追問的問題:究竟哪些專業是社會所需?順利就業的畢業生所接受的教育、匹配的行業、擁有的能力結構,或許是值得深入反思的。
訂單班培訓,畢業即上崗
《財經》調研中了解到,職業院校以及應用型高校的就業表現尤為突出。以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近三年畢業生去向落實率始終保持在96%以上。河北軌道運輸職業技術學院的畢業生就業率在98%以上,顯著高于同期全國本科畢業生的平均水平。
河北軌道運輸職業技術學院官網介紹,該校在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模式上尤其重視與用人單位的協同發展。近年來,學校與石家莊市軌道交通集團等企業聯手開設訂單培養班,圍繞企業實際需求定制課程內容與技能訓練路徑,學生在校期間畢業即可入崗。
職業院校與應用型高校的“逆勢突圍”并非偶然。《財經》調研發現,多所應用型高校與職業院校在秋招階段便已完成大部分學生的簽約流程。這類院校通常圍繞區域產業或崗位需求設置專業,畢業生求職路徑清晰,與企業的對接也更為順暢。
這類“畢業即上崗”的路徑,也吸引了部分本科畢業生。李康(化名)是江西一所普通本科高校新能源專業的應屆畢業生,畢業后準備參加一個為期半年的訂單班。李康告訴《財經》,這是朋友推薦的項目,主要面向某大型國企的外包技術崗位。“聽說通過項目考核后可以直接進企業上崗,雖然一開始是外包身份,但做得好有機會轉正。”
李康表示,在他所在的班級里,40名同專業同學中大約有6人已經決定試試這條路。他坦言,盡管大學期間學了不少專業課程,但真正動手實踐的機會有限。“像訂單班這樣從實操入手的項目,可能就是我們這種普通院校學生快速進入行業的一種現實通道。”
劉曉認為,這些學校的就業數據之所以“逆勢上揚”,因為它們在培養邏輯上更貼近市場需求,更具“響應速度”與“實用密度”。職業院校和應用型高校普遍以“培養面向產業一線,具備解決復雜實際問題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核心導向。這些院校的部分專業設置緊扣區域經濟脈搏和前沿技術趨勢,人才培養方案由校企共同制定,課程以真實項目和情境化實訓為核心,并依托“訂單班”“現代學徒制”實現人才定制化輸送。
不愿意一畢業就被“用壞”
伴隨就業“數量”的穩定,就業的“質量”也逐漸成為關注重點。
在《財經》與部分在讀學生和畢業生的交流中,有人坦言,雖然“訂單班”就業順利,但入職后的崗位晉升空間有限,工作內容較為單一,缺乏成長性和挑戰性。也有學生提到,盡管專業“對口”,但與自身興趣或長期發展目標并不一致,難以產生真正的職業認同感。
《財經》注意到,圍繞“就業質量”的討論已不再局限于是否找到工作本身。畢業生同樣關心所從事的崗位是否具備成長空間,是否能夠體現個人價值,是否屬于一個值得長期投入的職業路徑。
張強向《財經》表示,他對學校的課程安排和企業合作質量仍持保留態度。他正在山東省一所職業高校就讀跨境電商專業,目前是大三的學生。張強曾在假期前往學校推薦的企業進行短期實習,但實際體驗與預期存在較大差距。“目前為止,感覺沒真正學到什么有用的東西。”對于是否選擇學校推薦的就業路徑,張強仍在觀望,“如果后續課程和安排真的能教一些實用的東西,我可以先去試試看;但如果和以前一樣,我可能會考慮另尋更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王一帆畢業于北京某211高校新聞傳播專業,在完成實習后,她獲得了一家頭部互聯網平臺內容編輯的錄用通知。然而,她最終選擇拒絕這份工作。“每天寫十幾篇‘種草軟文’,績效要求很重,幾乎沒有內容創作的空間,也看不到未來的成長方向。”她告訴《財經》,她更愿意選擇一個可能“慢一些但不內耗”的崗位,“哪怕去讀研,或者先去小機構積累經驗,也不愿意一畢業就被‘用壞’。”
王一帆表示,學校并不缺少招聘資源,名企宣講會常年不斷,但同學們最糾結的不是“能不能找”,而是“值不值得接”。“大家其實都在比較:是現在接受一個高壓力、低成就感的崗位,還是等待一個更契合自己價值觀的方向?”
用人單位則反饋,學校教育不匹配崗位實踐要求。一家LED企業的負責人在接受《財經》采訪時直言:“我們每年都招不少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但說實話,不太好用。他們習慣標準答案、標準流程,可到一線實踐中,問題沒有標準答案,要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劉曉認為,“高質量就業”的內涵已經超越單純的“找到工作”層面。核心在于實現人才價值、產業需求與社會發展的三重契合。畢業生不僅要能順利進入職場,更要能在符合自身專業背景、能力特長和職業期望的崗位上,獲得與其價值貢獻相匹配的薪酬回報、清晰的職業發展通道,從事具有可持續性和成長性的工作。人力資本的優化配置與有效增值,最終服務于個人的長遠發展和經濟社會的創新活力。
劉曉認為“高質量就業”需要滿足四大維度:人崗相適、勞有所值、未來可依、人職和諧。首先,“人崗相適”,崗位與所學專業、個人能力是否高度匹配,是否具備實際操作能力與崗位勝任力。其次,“勞有所值”,反映人才價值的合理起薪、完善的福利保障和清晰的職業成長通道。”未來可依“則強調崗位所在行業是否符合國家戰略與產業升級方向,具備發展可持續性。“人職和諧”則指工作內容、環境與文化帶來的職業認同感與滿意度,以及規范的勞動關系保障。
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1222萬名高校畢業生,從“順利就業”邁向“高質量就業”,高校教育與社會需求匹配,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林雪、劉銳、張強、王一帆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