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重慶理工大學三支實踐團隊分赴江津、墊江、豐都三地,以“非遺+”創(chuàng)新實踐為主線,通過兒童美育、孝善轉化、技藝搶救三維路徑,開啟一場跨越百公里的文化傳承接力,讓沉睡的非遺在青春力量中煥發(fā)新生。
課堂創(chuàng)新 五藝織夢種下非遺種子
在江津區(qū)珞璜鎮(zhèn)青少年之家,閃“藥”青年中華文化傳承團打造“非遺啟蒙五維課堂”。
“剪韻承藝”——紅紙翻飛間,孩子們在志愿者指導下鏤刻“中國結”“福字窗花”,理解對稱美學與吉祥文化。“漆扇繪彩”——生漆入水暈染成畫,孩童驚嘆聲中,古老漆藝智慧與現代審美碰撞。“香囊護健”——孩子們輕捻藿香、蒼術、白芷等中藥材,親手制成香囊系在腰間,笑言“這是會走動的中藥鋪”。
“藥膳知源”——通過辨識枸杞、菊花、山楂等材料,孩子們細致觀察藥材色澤、辨識氣味特征、觸摸質地紋理,深化對傳統中藥材的認知。“八段錦養(yǎng)身”——在志愿者的教學下,小朋友們化身“五禽”舒展筋骨,在游戲中內化中醫(yī)五行養(yǎng)生理念。
膳食科普課堂現場。重慶理工大學供圖
“五大課堂將非遺傳承轉化為可觸可感的沉浸式體驗,用童趣語言解碼文化基因。”團隊負責人表示。
社區(qū)活化 “孝善+非遺”擦出別樣火花
在墊江母安溪谷孝善文化節(jié),“化雨潤心,墊亮萬家”實踐團推動非遺走進生活場景。
實踐團將孝善精神轉化為具體關懷,精心配制具有舒緩功效的中藥泡腳包,現場為當地老人添水泡腳、耐心按摩、親切交流。年輕學子俯身服務、與長者促膝談心的溫馨場景,生動演繹了母安河“上善若水,孝傳千秋”的古訓。
實踐團成員制作中藥泡腳包。重慶理工大學供圖
緊扣文化節(jié)主題,成員們化身“孝善文化推廣員”,現場教授村民制作“艾草養(yǎng)生錘”,從選材到纏布全程示范,讓非遺成為“為長輩捶背”的孝心載體。
立足自身特長,成員們積極參與母安河宣傳素材的配音工作。為了更加精準地傳遞母安溪谷的深厚底蘊,他們精益求精,仔細研讀腳本,一句一句反復打磨,為地方文化的數字化傳播注入青春元素,助力孝善文化更廣泛地觸達人心。
解碼瓢畫 守護巴蜀文化記憶
“財智繪豐都”促進團深入豐都瓢畫非遺現場,開展系統性文化搶救。
據悉,豐都臉譜瓢畫,源頭可追溯至民間端公舞,而端公舞起源于楚宮廷舞,在南漳縣薛坪鎮(zhèn)一帶已傳承兩千多年。志愿者們溯源端公舞,考證楚地祭祀面具如何演變?yōu)槠爱嬈砀7枺崂砜绲赜蛭幕蝗诿}絡。同時,通過深度對話豐都瓢畫傳承人唐小明,成員們記錄其數十年堅守,實現傳承與增收雙贏的故事,破解“原料斷層”“青年斷代”困境。
為使豐都臉譜瓢畫跳出靜態(tài)展示,團隊在街邊設宣講臺,從葫蘆瓢挑選、礦物顏料特點到繪制筆法講究,一一細述科普;在青少年之家?guī)ьI孩童提筆繪瓢畫,讓古老臉譜在童趣筆觸中煥發(fā)新生。
實踐團成員向居民宣傳豐都瓢畫故事。李春柳攝
“傳承不是一個人的事,得有更多人接棒,你們讓瓢畫從高臺走進了人間煙火。”唐老師稱贊道。
育人深耕 非遺實踐背后的高校擔當
當江津孩童高舉漆扇流光溢彩,當墊江老人手握艾錘展露笑顏,當豐都瓢畫在少年筆端綻放新生——非遺傳承的密碼,正藏在這代青年“知行合一”的步履間。
重慶理工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非遺傳承不是復刻歷史,而是以當代語言重構文化基因,學子們在基層一線讀懂中華文明的韌性,更在實踐中成長為“有根”的創(chuàng)新者。未來,學校將持續(xù)推動青年學子以專業(yè)為炬,打造一條可復制的非遺活化之路:讓技藝回歸生活現場,讓文化在青春接力中生生不息。(晏紅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