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劉軼琳7月17日報道:今天,經自然腔道診療機器人MONARCH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胸外科正式“上崗”啟用。在MONARCH機器人的輔助下,醫生可在患者體表無切口的情況下,經患者的支氣管對肺部病灶尤其是遠端深部病灶進行精準診療。此次MONARCH的正式落戶,也標志著我國肺癌早診早治向微創化、精準化更進一步,有望使更多患者受益于“無孔診斷-精準定位-微創治療”的診療一體解決方案。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鄭興東表示:“去年9月,我院成功試用完成了滬上首例MONARCH機器人輔助下的無孔定位手術。我們對一位有10mm高危磨玻璃結節的患者進行了無需穿刺的病灶精準定位,并順利實施了亞肺葉切除手術。今天MONARCH平臺在我院正式投入使用,標志著這項數字化創新技術將正式應用于臨床,為更多患者提供服務,助力肺癌的早期篩查和治療?!?/p>
肺癌是全球第一號癌癥殺手,也是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癥類型。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新發肺癌病例約106.1萬,死亡病例約73.3萬 ,且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我國整體肺癌防治形勢仍十分嚴峻。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國大部分肺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肺癌早篩早診率仍處于較低水平。與此同時,肺癌患者的生存時間與其臨床診斷發現的早晚密切相關,早期患者術后5年生存率在77%~92%,而晚期患者僅為 10%~36%,5年生存率差異顯著。因此,推動我國肺癌防治關口前移,切實提高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需要進一步普及肺癌早期篩查和精準診斷。
然而早期肺部病灶及肺結節多數很小且位于肺外周,現有傳統導航支氣管鏡活檢技術往往難以精準觸達,而經皮穿刺活檢則存在較高并發癥風險增加了早期診斷的難度,且許多老百姓“談穿刺色變”,對于侵入性檢查存在恐懼心理,因此肺結節及早期肺癌的診治存在巨大挑戰。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范江教授指出:“當前肺結節的診斷率不斷提高,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在體檢中檢查出肺結節,甚至是多發肺結節。對于多發肺結節的診療,外科手術和放化療仍然是主要的方法,從對患者肺功能的保護、治療的效果和周期上來說仍有可以進步的空間。MONARCH經自然腔道機器人的引入使我們有了治療多發肺結節的創新技術,通過體表無創口、精準抵達病灶的特性,對多發性結節進行治療,讓患者一次入院,就能解決多個結節的診斷和治療,從而減少患者內心焦慮、甚至進一步根治?!?/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