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地方志的海洋
一位地方志工作者的心路歷程
蔡玉葵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當我第一次翻開泛黃的地方志書時,未曾想到這片看似平靜的“志海”將成為我半生的精神歸宿。2001年的那個秋天,一紙調令將我從報社副總編調至縣地方志辦,在旁人眼中這是仕途的“冷板凳”,于我卻是打開了一扇通往歷史深處的大門。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人生最珍貴的不是站在怎樣的位置上,而是這個位置能讓你看見怎樣的風景。
有的人說,修志者不得志,得志者不修志。二十多年在地方志海洋里徜徉,自己以為,修志才得志,得志更修志!
徜徉在地方志的海洋里,找尋修志的快樂。初入志海,我如履薄冰。組建修志隊伍時,面對那些白發蒼蒼的老前輩審視的目光,我這個“小毛頭”常常如芒在背。記得有位退休的縣委副書記,每次審閱我的文稿時,總會用紅筆密密麻麻地批注,有時甚至整頁整頁地重寫。那些被退回的稿紙堆積在辦公桌上,像一座小山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我深知,在這片浩瀚的志海中,我只是一個剛剛下水的初學者。于是,我開始夜以繼日地研讀方志理論,不恥下問向各位前輩請教。從《中國地方志》到《方志學通論》,從《編輯學》到《史料學》,一本本專業書籍逐漸填滿我的書架,也充實著我的頭腦。我到過北京、天津,到過廣州、海南,到過南京、上海,到過西藏、新疆。與同行們愉快地交流,暢談修志心得,打開修志大門,在修志中找到快樂。
第一次參加全市地方志負責人會議的情景格外清晰。那是機構改革后的第一年,因單位經費緊張,我自掏腰包前往參會。會場上,各區縣的同仁們談笑風生,而我卻像個局外人般坐在角落。好不容易等到會議間隙,我鼓起勇氣向市地方志辦領導匯報工作,希望能爭取一些經費支持。領導聽完我的匯報,意味深長地說:“小同志,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啊。”這句話像一記重錘敲在我心上。回來后,我立即著手籌備重慶市少數民族第二輪修志綱目研討會,在縣國土部門的協助下,我們成功邀請到市地方志辦主要領導、重慶警備區地方志辦主任以及二十多個區縣的同行。當縣長在會議結束時當場表態解決所有經費時,我強忍著淚水,第一次感受到在這片志海中航行的喜悅。
快樂地修志,沉浸式修志,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從“一納入五到位”到“一納入八到位”的轉變,從“橫不缺項,縱不斷線”到“橫不缺要項,縱不斷主線”的轉變,從“遠近稽考”到“薄古厚今”的轉變,讓更多的傳統觀念到與時俱進的時代潮流中接受檢驗。
志海遨游,需要智慧,更需要堅持。在第二輪修志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有些單位對提供資料推三阻四,有些老同志對新的修志體例頗有微詞。記得為了核實一個歷史事件的具體時間,我帶著編輯室的同事三下鄉鎮,走訪十幾位老人,查閱數十份檔案。當我們終于找到確鑿證據時,那種撥云見日的快感至今難忘。四年后,當我們成為重慶市第一個完成二輪修志的區縣,在成果發布會上捧回“司馬遷獎”時,那些挑燈夜戰的日子都化作了甘甜的回憶。縣政府獎勵的一萬元獎金,我們全部用于購置專業設備,因為我知道,這片志海的探索才剛剛開始。
在地方志海洋里徜徉,有時在思考,最好的年齡是什么,有人說是無憂無慮的童年,有人說是意氣風發的青年,有人說是淡定從容的老年。其實人的一生沒有什么最好的年齡,只有最好的心態。經歷了風雨,終于見到了彩虹。
在志海深處,我遇見了歷史的光輝。秦良玉——這位被郭沫若譽為“石砫擎天一女豪”的巾幗英雄,成為我潛心研究的對象。在研究過程中,我發現這位明代女將軍的事跡在正史中記載簡略,而在民間卻流傳甚廣。為還原這位女英雄的真實形象,我們組織團隊四處搜集資料,從族譜到家書,從碑刻到口述歷史,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有一次,為了尋找秦氏后人家藏的一份手稿,我們在深山里徒步走了整整一天。當那份泛黃的手稿終于呈現在眼前時,我的手不禁微微發抖。四年間,我們整理出版《秦良玉史料全集》,為深入研究這位傳奇女性奠定了堅實基礎。每當翻閱這些史料,我仿佛能聽見戰馬嘶鳴,看見她“萬里請纓”的英姿。
在地方志的海洋里,創新修志,那又是戰地黃花分外香的快樂。志書不僅記錄歷史,更滋養當下。我們編纂的23輯《石柱土家族研究叢書》,猶如一串璀璨的珍珠,串聯起土家族的文化記憶。為收集第一手資料,我和同事們走遍全縣的土家村寨。記得在一個偏遠的山村,我們遇到一位會唱古老哭嫁歌的老奶奶。當她用蒼涼的聲音唱起那些即將失傳的曲調時,在場的所有人都潸然淚下。這些珍貴的民俗資料,后來都被完整地記錄在我們的叢書中。當地情書、知識臺歷、畫冊等成果一一問世時,我感受到這片“志海”正在煥發新的生命力。有位老文化工作者握著我的手說:“你們做的是功德無量的事啊!”這句話讓我熱淚盈眶。
二十載志海沉浮,我從一個修志“新兵”成長為這片海洋的“老水手”。2006年,當我走進人民大會堂領取“全國地方志先進個人獎”時,望著穹頂上璀璨的燈光,忽然想起三毛的詩句:“一生很短,短得來不及享用美好年華,就已經身處遲暮。”那一刻,我暗自許下心愿:只愿不負時光不負卿,不負春光不負己。2010年,石柱縣地方志辦被人社部、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聯合表彰為“全國地方志先進集體”,這份榮譽屬于我們整個團隊,屬于每一個在這片志海中默默耕耘的人。
在這片志海中,我也經歷過迷茫與困惑。2013年,組織上沒有調整我的崗位,在別人眼里,再一次被組織給“否定”。有的人還給我取了一個外號“白求搞”。但每當我重讀司馬遷《報任安書》中“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的句子時,就會重新振作起來。杭州靈隱寺的那副對聯“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給了我莫大的寬慰。我漸漸明白,在這片志海中航行,需要的不是轟轟烈烈的壯舉,而是“做隱姓埋名人,干青史留名事”持之以恒的堅守。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北宋張載的箴言成為我們的精神指引。在實踐中,我們不斷拓展方志工作的外延。當縣里規劃火電廠選址時,我們提供的歷年水文資料幫助避免了潛在風險;當涪利鐵路選線時,我們整理的地方史料為決策提供重要參考。先后為火電廠、涪(涪陵)利(利川)鐵路、萬(萬州)忠(忠縣)高速公路、“十一五”規劃的制定等項目提供有關資料,縣地方志辦成為縣上重大項目不可缺少的參謀部。平均每年為個人、單位提供資料約200次,縣地方志辦真正成為縣里的“智庫”。有位領導曾開玩笑說:“現在做重大決策,不問問縣地方志辦的意見,心里都不踏實。”這些認可,讓人更加堅信方志工作的現實價值。
“地方志”,別看這三個普通得容易被人們忘記的字眼,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然則這三個字卻在華夏幾千年的文明中發出了耀眼光芒。有人稱它是“中華文明的燦爛瑰寶”,有人稱它是挖掘歷史文化的不竭礦區,是民俗文化研究的力量源泉,是人類學研究的脈絡,是經濟社會研究的可靠保障。
如今,每當我走進檔案室,撫摸那些我們編纂的志書,仿佛能聽見歷史的回聲。從“存史、資政、教化”到“為黨立言,為國存史,為民修志”,再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人們對地方志使命的認識不斷深化。季羨林先生說:“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在這片浩瀚的志海中,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做一個歷史的擺渡人,將過去的智慧渡向未來。
志海無涯,我愿永遠做這片海洋里的一葉扁舟。當有人問我還想干多少年時,我想起電視劇里康熙皇帝“我還要再活五百年”的豪言。雖然人生不可能如此漫長,但只要在這個崗位上,我就要繼續在這片志海中探索、發現、記錄。因為我知道,每一本方志都是一盞燈,照亮來時的路,也指引著未來的方向;每一位方志工作者都是文明的守護者,傳承著歷史的記憶,也書寫著時代的精神。在這片浩瀚的志海中,我們的工作或許微不足道,但正是這涓涓細流,終將匯成中華文明的長河,奔流不息,永遠向前!
來源:重慶市地方志
作者:蔡玉葵(重慶市石柱縣地方志辦公室原主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