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頭想先說幾句關于姜文的題外話:其實姜文的作品一直都比較小眾,尤其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老三部,名氣是很大,但看過的人真不多……
自我表達與商業性完美平衡的《讓子彈飛》爆紅,改變了許多事——姜文以為大家都喜歡看他說的東西,許多觀眾也對他的作品產生了不符實際的期待,于是就有了《一步之遙》的雙向落差,即便到了“磨合”更好的《邪不壓正》也沒能完全救回來。
時隔7年后的《你行!你上!》(下文簡稱為《你行你上》),姜文擁抱了(至少努力了)更為商業化的敘事,想賺錢的企圖一覽無余,但與此同時,這回他也徹底把又紅又爹又登的態度擺在了臺面上,沒有絲毫遮掩。
所以在我看來,這就不是一部拍郎朗或郎國任的傳記片,電影甚至和音樂這個載體的關系都不大,能聽到那么多鋼琴曲和上規格的演奏,相當于是贈品了。
從“醋”的角度出發,觀看《你行你上》仍有許多滋味,但也得承認,若是從“餃子”的層面來講,此片確實比較粗陋和匱乏,談不上好吃……就看你更看重什么了。
【友情提示:下文會有劇透。】
既然都提到醋了,本文就把主要篇幅放到內容隱喻的解讀上了——先給自己疊個甲:我不敢說自己看懂了多少,主要還是聊自己看到的部分以及自己的理解,有偏差或不同看法很正常,反正連經典的“讓學”都可以有好幾套解注呢,我胡說八道一番應該也沒啥關系。
《你行你上》有兩位主角,一個是父親郎國任,一個是兒子郎朗。
天才鋼琴少年郎朗自然就是新中國了,有天賦、肯努力,光是看《貓和老鼠》動畫片就能學會八指彈琴,那他必然要走上靠彈琴創造輝煌的道路。
郎國任就比較復雜了,狹義上可以理解為我黨,廣義上我更傾向于是堅持獨立自主、不斷發奮圖強的精神意志,沒他不行,但又不能只靠他,用“爹”來具象化,真的是太姜文范兒了。
咱兒子這么牛逼,可不得拜名師學琴深造嘛?于是,郎國任就帶著郎朗踏上了漫長的求學之路(即新中國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富強之路)。
第一位楊老師,顯然是早期的蘇聯老大哥,她見郎朗天賦異稟,傾囊相授,學生也克服困難、勤學苦練,寒來暑往,進步神速……可惜雙方的“蜜月期”不長,郎朗還沒學夠,楊老師卻突然要去照顧自己孩子,不教了(撤援助了)。
下一位歐亞老師就復雜多了,她看上去精神衰弱、一驚一乍的,還總覺得自己教會的那些學生都害了自己。
歐亞老師的主要原型,當然也是(蘇修時期的)老大哥,一會兒要把座位墊高,一會兒又要把墊子撤了,尤其是發現郎國任不好拿捏,連帶著郎朗也開始不聽話之后,她更是直言孩子不適合彈琴,寧愿把他毀掉也不肯教了。
但我覺得歐亞更像是蘇修與我們內部動蕩時期的復合體,穿插著一些撥亂反正以后時期的迷茫和小進步。
有個細節很搞笑,豐臺公安同志得知了郎家的情況后,為“咱兒子”從唱《一無所有》那伙人的違章建筑里抄了一堆隔音板來,這種行徑也就是特定時期才會有的了(崔健昨天也去看點映了,估計有樂到吧)。
事實上,全片中郎朗唯一一次想要放棄學琴,也正是在歐亞把他踹了后父子間爆發的沖突,影片開頭還專門給了郎國任的滑鏟一個長時間的定格。
那是郎朗求學之路上最危險的一次,不光頭腦發熱說不學琴了,還被老爹激得差點丟了性命。
郎國任當然不會讓兒子真去尋死,可郎朗卻覺得老爹是想換兒子……只能說路線變動的震蕩恐怖如斯,稍有不慎便是萬劫不復,就算樓下有他便宜二叔兜底,怕是也救不了人。
等過了這道坎,郎朗的路就變順利了不少,新抱上大腿的兩位老師看上去也更有辦法和門路:一個是言行跳脫但能靠手段出成績的王子曰(葛優演的),另一個是與外國鋼琴大師圈子有直接聯系的諸葛伯樂。
改革開放到來了,資本主義世界的新風也為郎朗吹來了新的目標……哦對了,在見識到郎朗換路子考取音樂學校的歐亞老師,沒一會兒就被抬走了。
然而,不是說你學人家了,人家就會給你公平的待遇,在德國送郎朗他們去比賽的胡先生就說了,自己彈得再好也只能拿亞軍,人家寧愿把冠軍空缺著。
隨后考驗來了,郎朗真的拿獎了,還不止一個,諸葛伯樂順勢向郎國任提出要帶走郎朗,“跟著爹只能成為爹,跟著大師才能成為大師。”伯樂自然是走資派了(或者干脆就是資本化身),這老師不光教本事,還想讓你改弦易轍換祖宗。
也就是在這一段,郎國任說出了全片當中最能代表精神立場的話:“我才是總設計師,你們(老師)都是臨時工!”
拜師學藝可以,換爹不行。
至于王子曰,則更像是國內那些知識分子、科學家以及右派,他們確實為郎朗的成長獻計獻策,做出過不少貢獻,可真讓他們親自上陣當爹就差點意思了,郎國任一度也想放手看看,但郎朗還是選擇了親爹來指揮自己。
沒法子,外國的路子不能斷,郎國任只能一邊繼續和伯樂眉來眼去,一邊去勾搭克魯茲音樂學院的線……在郎朗出國前,有一段看上去很突兀的演奏。
在整個小區父老鄉親們的注視與簇擁下,伴隨著大燈、吊機和鮮花,郎朗先后彈奏了《小芳》《瀏陽河》《保衛黃河》等數支經典曲目。
這根本是在打明牌了,孩子即將出去闖蕩,特此表示自己不忘來路,以樂明志也就是如此了。
《你行你上》后半部分拍得更加散亂,的確不如前半部那么明晰,我就結合一些細節隨便聊聊吧。
郎朗這孩子一直都不知疲倦得往上沖,這很好理解,老中本身就是勤勞苦干的形象嘛,可這也造成了他在出國前后非常不適應——父子倆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只想參加比賽且只認第一名,根本不知變通與松弛為何物。
這也反映出咱們在埋頭苦追的年代里,對尊嚴、對榮譽、對于證明自己有著一種近乎偏執的追求。
從進步的角度來說,這種拼搏執念確實有積極意義,可時至今日,這種始終揮之不去的績優主義“緊箍咒”也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批判,畢竟活得實在太累了……這也算是一體兩面的展現吧。
又比如郎朗初入克魯茲音樂學院彈協奏曲,要被二彈師傅甄子丹扔下水,他自認為沒彈錯,阿加莎老阿姨告訴他“你在仙臺拿第一只是因為你比第二彈得更好,而不意味著你全程沒彈錯。”
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郎朗的學習,也象征著我們走到更大舞臺后,被迫要開始接受更高“標準化”的檢驗。
至于后來者居上、學徒逼死老師傅這樣的戲碼,我們這些年在各行各業的“工業明珠”上已見到太多次了。
還有郎朗接到電話,以為能去白宮表演了,結果只是曹操演的福爾摩斯和同學們的愚人節整蠱,父子倆顯然開不起“玩笑”,但沒放過簽約的機會。
可等簽約了他們又傻眼了,因為何時能演出全是人家說了算,年紀小、資歷淺的外來戶,就算你再有才華,也只能老老實實做備胎,至于要等5年、10年還是50年,全得看人臉色,誰讓這個圈子都是人家立的規矩呢?
總而言之,《你行你上》里彈琴的都是郎朗,但真正唱戲的都是郎國任,他擋住了來自內部與外部的攻擊,頂住了老師們與環境施加的壓力,還用常人難以想象的方式拼出了一條血路。
當郎朗登上塔尖和頂峰時,不要忘了,是郎國任先開始想“天花板上頭是啥”的,先要敢想,才能去做,他無愧于總設計師的頭銜。
把醋嘗到現在,我也得收收味了,來簡單聊聊餃子吧。
姜文的自我表達一直都是遠強于商業性的(《讓子彈飛》更像是個意外),《你行你上》顯然在揚長避短,盡力把他無賴、幽默的一面表現出來——可惜的是,影片中的快節奏剪輯與大段東北話,只能起到一部分表面作用,相反,這一定程度上還暴露了在情節與段子創作上的干癟。
我得承認,如果不是因為帶著解讀隱喻的樂趣觀影,僅靠劇情、視聽、角色這些基本要素,這部片子是不夠好看的。
看電影畢竟不是解謎(當然也有人樂在其中),何況姜文擺明是想《你行你上》能在院線賺錢的,因此,被觀眾嫌棄了也很正常,挨打要立正。
最后想感慨幾句,如今這個都在盡量避免爹味敘事和“有毒男性氣概”的創作氛圍下,姜文反其道而行之,連裝都不裝了,我還是頗為佩服的。
郎國任算得上是典型的傳統中國式父親,有主意、有行動力,有時候還顯得專橫、無理,他當然有不完美的一面,但無論如何,他所做的都是為了孩子……功過是否,自有論斷。
其實我看《你行你上》到了后程,腦子里總會蹦出《邪不壓正》里藍青峰對李天然說的那句“你該給自己找一個兒子了”……影片結尾郎國任也被抬走了,在天上他看著神采飛揚的兒子滿是欣慰。
上面已經沒有能教自己的老師了(連美帝都快被摸禿嚕了),接下去的路才是更難走的未知領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