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全網最熱鬧的事,除了天氣熱得像蒸籠,就得數宗慶后老爺子那攤子遺產官司了。前腳剛因為去世引發“野性消費”,超市貨架上的營養快線被搶得比春運火車票還快;后腳就爆出仨美國籍私生子爭家產,輿論立馬180度大轉彎——當初吹彩虹屁說“民族企業家楷模”的是同一撥人,現在罵“偽君子”“藏得深”的還是同一撥人。更絕的是,這邊剛把宗慶后從神壇拽下來踩上一萬只腳,那邊又拎著道德大棒追著鐘睒睒打,罵農夫山泉“賣水暴利”“資本家吸血”。咱就說,這輿論場是不是裝了渦輪增壓?翻臉速度比翻書還快,情緒比坐過山車還刺激,就是理性這玩意兒,好像早就被忘到姥姥家了。
一、從“封神”到“鞭尸”:輿論場的魔幻反轉劇
咱先捋捋這出荒誕劇的時間線。宗慶后去世那幾天,網上簡直是大型追悼會現場,什么“民族脊梁”“商界良心”“節儉標兵”的帽子一頂接一頂,壓得人喘不過氣。有人翻出他穿布鞋、坐經濟艙的照片,感慨“千億富豪活得比我還樸素”;有人回憶娃哈哈AD鈣奶的童年濾鏡,哭著喊著“買箱營養快線,送老爺子最后一程”。那會兒的娃哈哈,簡直成了愛國情懷體驗館,買它不是買飲料,是給“民族企業”投票,是給“良心企業家”上香。
結果呢?沒等營養快線的瓶蓋擰開,“三個美國籍私生子爭遺產”的消息就炸了鍋。好家伙,這下可捅了馬蜂窩。之前夸“節儉”的,轉頭罵“摳門是為了藏私產”;之前吹“愛國”的,現在揪著“私生子美國籍”不放,好像國籍比產品重要,私德比商業貢獻值錢。更諷刺的是,當初把宗慶后捧上神壇的邏輯,跟現在把他釘在恥辱柱上的邏輯,居然是同一個:用道德放大鏡照人,用情感濾鏡選人,唯獨不用商業的尺子量人。
這種魔幻反轉,咱又不是第一次見。前幾年鴻星爾克捐款后,網友沖進直播間野性消費,把老板嚇得連夜騎共享單車去工廠催貨,那會兒誰管它鞋型老不老、質量過不過關?后來某企業家被曝私生活問題,之前喊“爸爸”的粉絲,轉頭就罵“渣男”,連帶著企業產品都被抵制。咱這輿論場啊,好像永遠在“造神”和“毀神”之間反復橫跳,就是不肯坐下來好好聊聊:企業家到底是干啥的?
說白了,咱對企業家的期待,早就跑偏了。既希望他們像雷鋒一樣無私,又希望他們像馬斯克一樣會賺錢;既要求他們當道德完人,又盼著他們當民族英雄。可這世界上哪有這么完美的人?宗慶后就算有私生子,跟娃哈哈的營養快線好不好喝、礦泉水甜不甜有關系嗎?鐘睒睒就算賺得多,跟農夫山泉是不是中國企業、水質達不達標有沖突嗎?咱買東西是為了填飽肚子、解渴,不是為了給企業家的道德打分,更不是為了給自己的愛國情懷充值,對吧?
二、“野性消費”的陷阱:咱到底在為誰買單?
說到“野性消費”,這事兒更得說道說道。宗慶后去世后,娃哈哈線上線下銷量暴漲,有超市貨架被搶空,有網友曬單“買了十箱AD鈣奶,支持民族企業”。咱先不說娃哈哈是不是真·純民族企業——懂行的都知道,早期娃哈哈跟達能有過股權合作,現在股權結構里有沒有外資咱不知道,但至少不是“根正苗紅”到一點外資影子沒有。可那會兒誰在乎這個?大家買的不是飲料,是“我支持了民族企業”的自我感動。
這種自我感動,本質上是情感投射的陷阱。就像追星的粉絲,把偶像想象成完美情人,企業家也被咱想象成完美符號:他得愛國、節儉、顧家、沒緋聞,最好再有點悲慘童年、奮斗逆襲的劇本,這樣咱才能放心把情感寄托在他身上。可問題是,企業家不是符號,是活生生的人;企業不是道德課堂,是賺錢的機器(當然,是創造價值的機器)。咱把對“完美父親”“理想領袖”的期待,全壓在一個企業家身上,他能不崩嗎?
更雙標的是,咱對“民族企業”的定義,比川劇變臉還靈活。娃哈哈被捧的時候,沒人提外資;農夫山泉被罵“資本家”的時候,也沒人提它是中國企業。為啥?因為宗慶后那會兒符合“節儉老父親”的人設,鐘睒睒現在不符合“悲情英雄”的劇本。咱評判企業的標準,不是產品好不好、服務到不到位,而是企業家“像不像個好人”。這種標準有多離譜?就好比你去飯館吃飯,不看菜好不好吃,先查老板有沒有小三,有就掀桌子——你說這飯還能吃嗎?
之前鴻星爾克那波野性消費,最后多少人買了鞋穿都沒穿就扔一邊了?多少人跟風下單后又退貨?咱以為自己在“支持民族企業”,其實是在為自己的情緒買單,為商家的營銷套路買單。商家巴不得你把消費當投票,把產品當道德勛章,這樣你就不會在乎性價比,不會計較質量,只會乖乖掏錢。可等你發現“完美人設”是假的,又會氣得跳腳,覺得自己被騙了——大哥,你買的是鞋,不是人設啊!
三、私德審判的越界:咱憑啥扒企業家的褲衩?
這幾天最熱鬧的,還是宗慶后的“私生子風波”。三個美國籍孩子,跨國繼承,遺產分割……本來是人家家里的私事,愣是被扒得底朝天,連孩子媽是誰、什么時候生的都快被網友“人肉”出來了。評論區里更是群情激憤,好像宗慶后犯了多大的罪,連帶著娃哈哈的產品都成了“臟東西”。
咱先不說這事兒真的假的(畢竟還沒實錘),就算是真的,跟咱有關系嗎?企業家的私德,到底該不該拿到放大鏡下曬?商業倫理的底線,是“不坑蒙拐騙”“不偷稅漏稅”“產品合格”,還是“婚姻忠誠”“子女國籍”“私生活干凈”?
有人說:“他是公眾人物,就該接受監督!”可公眾人物的“公眾”二字,是指他的商業行為、社會貢獻,不是他的 bedroom 里的事。馬云離婚,有人罵他“渣男”;劉強東出事,有人喊著“抵制京東”;現在宗慶后被曝私生子,又有人要“拉黑娃哈哈”。咱這是把企業家當流量明星追呢?還是把商業社會當道德法庭了?
更矛盾的是,咱一邊罵企業家“為富不仁”,一邊又對“富豪私生活”充滿窺私欲。哪個企業家換老婆了,哪個老板孩子國籍哪國了,哪個大佬包小三了……這些八卦比企業財報、技術突破還受歡迎。為啥?因為咱骨子里對“財富”又愛又恨:既羨慕人家有錢,又覺得“有錢人肯定不干凈”;既盼著自己能發財,又怕自己發財后被罵“為富不仁”。這種矛盾心理,讓咱總忍不住扒企業家的褲衩,好像只有證明“他也不是什么好東西”,才能緩解自己的焦慮。
可問題是,財富創造和私德好壞,本來就不是一回事。喬布斯脾氣差、逼走合伙人,不影響蘋果改變世界;馬斯克反復離婚、口無遮攔,不影響特斯拉推動新能源革命。咱不能因為一個人私德有瑕疵,就否定他的商業貢獻;更不能因為一個人商業成功,就要求他當道德圣人。商業的歸商業,私德的歸私德,非要把兩者綁在一起,最后只能是兩敗俱傷——企業家活得累,咱看得也累。
四、企業IP依賴癥:把雞蛋放一個籃子里的作死行為
宗慶后這事兒,給所有中國企業提了個醒:過度依賴創始人IP,就是在給自己埋雷。娃哈哈這些年,幾乎等于宗慶后本人。他的形象就是企業的形象,他的語錄就是企業的價值觀,他的“節儉人設”“民族情懷”就是最大的營銷點——這種“一個人扛著一家企業”的模式,看著風光,其實脆弱得像紙糊的。
你看國外那些百年企業,有幾個是靠創始人IP活下來的?蘋果沒了喬布斯,照樣出iPhone;微軟沒了比爾·蓋茨,市值還在漲;可口可樂換了多少任CEO,可樂還是那個味兒。為啥?因為人家早就把“創始人IP”轉化成了“企業價值觀”“產品競爭力”。消費者買蘋果,不是因為喬布斯多偉大,是因為iOS系統流暢;買可口可樂,不是因為老板多愛國,是因為那口甜味兒忘不了。
可咱的企業呢?總想著找個“英雄式創始人”當招牌。老板上電視、出書、演講,恨不得把自己打造成“商業教父”;企業宣傳不是說產品多好,是說老板多不容易、多有情懷。這種模式短期能吸粉,長期就是定時炸彈——老板一旦出事,企業立馬跟著涼。之前某奶粉企業,老板出事后人設崩塌,品牌直接從一線掉到十八線;某互聯網公司,創始人私生活被扒,股價跟著暴跌。咱這企業,到底是賣產品的,還是賣老板人設的?
娃哈哈還算好的,畢竟家底厚,宗慶后去世了還有品牌基礎。要是換成小公司,老板人設一崩,公司直接就得關門。所以說,企業要想活得久,就得趕緊治治“創始人IP依賴癥”。少讓老板上綜藝、吹牛逼,多花點心思搞研發、做產品;少搞點“老板勵志故事”營銷,多提升點性價比、用戶體驗。把雞蛋從“創始人IP”這個籃子里,分到“產品”“服務”“價值觀”這些籃子里,才是正經事。
五、回歸商業本質:咱能不能好好買東西?
說了這么多,其實核心就一個問題:咱到底該怎么看待企業家?怎么看待商業?
答案很簡單:別把企業家當圣人,也別把商業當慈善。企業家的本分是賺錢——當然,是合法合規地賺錢,是通過創造價值賺錢。他提供好產品、好服務,咱掏錢買,這是公平交易,不是“施舍”,也不是“支持”。咱買娃哈哈,是因為AD鈣奶好喝,不是因為宗慶后節儉;買農夫山泉,是因為水甜解渴,不是因為鐘睒睒是中國首富。
商業的本質,就是價值交換。企業創造價值,消費者用鈔票投票,這就夠了。非要給商業套上“愛國”“道德”“情懷”的枷鎖,最后只會扭曲商業邏輯:企業不敢好好賺錢,怕被罵“資本家”;消費者不敢理性消費,怕被說“不愛國”。結果呢?企業沒動力創新,消費者買不到好東西,誰也別想好過。
宗慶后遺產風波這出鬧劇,與其說是他個人的“人設崩塌”,不如說是咱整個社會對商業認知的“祛魅”。祛掉“完美企業家”的魅,祛掉“消費即愛國”的魅,祛掉“私德綁架商業”的魅。讓企業家回歸“商人”的本分,讓商業回歸“價值交換”的本質,讓消費者回歸“理性選擇”的常態——這樣,企業家才能安心搞經營,企業才能健康發展,咱也才能買到真正好的產品。
最后說句實在話:與其操心宗慶后有沒有私生子,不如操心下明天早上喝的牛奶過沒過期;與其罵鐘睒睒賣水賺錢多,不如看看自家小區的礦泉水是不是比超市貴。把注意力從別人的褲襠里收回來,放到自己的生活里,放到產品的好壞上,這才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商業社會最大的貢獻。畢竟,咱是來買東西的,不是來當道德警察的,對吧?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