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萼裳裳綠葉稠,千村欣卜榨新油。”近日,一卷沉甸甸、金燦燦的豐收圖景在城口縣明通鎮平安村徐徐鋪開。
明通鎮田園風光。明通鎮供圖
一壟壟彎彎曲曲的梯田里,一層層高高低低的桿穗下,兩臺洋馬收割機穿梭如織,在驕陽掩映的山林間若隱若現,將顆顆飽滿的籽粒攬入囊中,和著沙沙作響的“田間音符”與沁人心脾的“自然醇香”,不到一日工夫,83畝黃澄澄的油菜田便盡數歸倉。機收機揀,取籽于田,還桿于田,收割、脫粒、碎桿,一應流程一氣呵成,為靜謐的鄉村平添了一抹靈動的生機。
據悉,該油菜田位于平安村石漉溪,去年九月育苗,十月移栽,如今正是收割榨油的好時節。村民搶抓晴好,將菜籽晾曬、過篩、分揀,運至加工坊,經炒制、壓榨、過濾、精煉、冷卻等多道工序制成菜油。金黃剔透的油液沿著出油口汩汩而出,徜徉在分裝桶里“叮咚”滌蕩,豐收的樂章伴著“轟隆隆”的機聲鳴響,響徹整個油坊,激蕩油農心房。
“早年我們主要靠‘牛犁人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成后,山地也實現了‘機耕機收’,成本大幅降低,畝產顯著提高。今年,80多畝油菜預計產出菜籽1.3萬斤,出油率在35%左右,預計榨油4500余斤,收成約5.5萬元”。油菜田負責人曾能均忙前忙后的身影中,洋溢著收獲的喜悅。
曾能均是村里的種植大戶,也是鎮上的致富帶頭人,早年常年外出務工。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系列惠農惠民政策如瀟瀟春雨般浸潤明通鄉土,漂泊在外的“打拼族”紛紛嗅到了家鄉發展的新機遇,踏上返鄉創業的新征程,曾能均也加入其中。他致力于發展鄉土特色農產品,流轉由“雞窩地”“巴掌田”打造的83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大膽嘗試“稻油輪作+稻魚共生”模式。通過“一縷稻香、一季油黃、一灣魚肥”的立體農業布局,利用冬閑田,打造“春賞花、夏收籽、秋獲糧、冬撈魚”的產業格局,全年收入20余萬元,為周邊鄉民提供工作崗位10余個,帶動村民增收10余萬元,戶增5千至2萬元不等。
為讓此類愿發展、想發展以及觀望中的村民安心創業、放心種植,該鎮定期安排專人深入田間地頭,提供種子、肥料等物資幫扶,邀請縣農業農村委專業技術人員現場開展有關栽種技巧、田間管理、防蟲防害等方面的技術指導。并積極對接學校、超市、企業等與農戶簽單銷售,幫助農戶拓寬銷售渠道,全年助力農戶銷售各類農產品50余萬斤。從下地到收獲,從播種到收割,從種養到銷售,全程保駕護航。通過“政策宣傳+精準補貼+科技賦能”組合拳落實各項政策,引領村民們把“看花”的閑情變成“聞香”的實惠,錢袋子越裝越鼓了,小日子也越過越有滋味了!
眼下,該鎮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了鄉村特色產業發展隊伍,品類由較為單一的食用菌、皺皮木瓜等向著魔芋、石斛、天麻、黃連 、重樓、云香木、淫羊藿等多樣化方向延伸;面積由“小打小鬧”的自給自足向著規模化、連片化“抱團發展”邁進;方式也由傳統農業向著“種、吃、賞、游、售”集一體的多元化新型農業、現代生態觀光農業轉變。
展目而望,金字山余暉西斜的密林下,石鹿溪潺潺流淌的小溪旁……交錯蜿蜒的產業道路與綠意盎然的各類作物相映成趣,正執筆潑墨,勾勒出一幅蓬勃而生動的鄉村產業寫生圖。(郭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