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山東頻道
濰坊峽山區王家莊街道杜家莊村旁,小輝家庭農場的藕塘在夏日的陽光下鋪展出連綿綠意。荷葉亭亭如蓋,其下水流中,小龍蝦悄然潛游——這幅“荷蝦共生”的生態畫卷背后,是農場主肖銀龍十六載點“廢”成金的奮斗史,更書寫著傳統農業向綠色循環模式突圍的振興樣本。
荒灘開墾:百萬投入喚醒沉睡濕地
2009年,當肖銀龍第一次踏入緊鄰峽山湖國家濕地公園的杜家莊村時,眼前并非沃土,而是一片人跡罕至的荒蕪之地。“蘆葦比人高,沒有路,走進去都怕出不來。”肖銀龍回憶道。夜間野鳥鳴叫此起彼伏,清晨被褥結滿露水的潮濕環境,印證了這片低洼濕地的稟賦與挑戰并存。看中其低洼地勢與充沛水源潛力,他毅然承包150畝荒地,斥資百萬清理蘆葦、深挖藕塘、引入良種。精耕兩年,蓮藕的收益便讓投入回本,荒地首次煥發出“生金”的希望。
旱情倒逼創新:“抬田”巧解資源困局
創業之路并非坦途。隨后幾年連遭大旱,峽山水庫水位驟降,藕塘面臨干涸危機。困境中,肖銀龍展現出農人的智慧:他創造性地采用“抬田法”,縮減部分藕塘面積,將抬高的土地轉為旱作農田。這一因地制宜的調整,讓農場在動蕩氣候中站穩腳跟。如今,農場已形成“地上糧、水下藕”的立體格局——200余畝小麥玉米在盛夏搖曳,下方藕塘則靜待采挖,土地利用率實現質的飛躍。
生態循環:荷蝦共舞激活“一塘雙收”
2020年,農場發展迎來關鍵轉折。為實現資源高效循環利用,肖銀龍遠赴江蘇引入小龍蝦苗,開啟“藕蝦共生”的生態試驗。荷塘為蝦提供了天然庇護所:“夏天水溫高,龍蝦怕熱,但荷葉像把大傘,遮住陽光,塘里溫度能低上三五度。”肖銀龍指著層層荷葉解釋道。與此同時,小龍蝦的活動疏松底泥,其排泄物成為蓮藕生長的天然肥料,形成了“以蝦養荷、以荷助蝦”的內生循環。農藥與化肥用量銳減,產出的蓮藕和小龍蝦因生態健康屬性備受市場青睞。
綠色動能:生態經濟賦能鄉村振興
這一循環模式的經濟效益清晰可見。目前,農場四五百畝藕塘均成功套養小龍蝦,今年龍蝦市價達30元/斤,畝產穩定在百斤左右;蓮藕畝產則達2000-3000斤。雙輪驅動下,農場年收入躍升至四五十萬元。更深遠的是,農場為杜家莊村這個曾經“人煙稀少”的地方注入了活力,挖藕、除草、臨時看護等季節性用工,為周邊村民提供了家門口的增收機會。
從“荒灘迷途”到“荷蝦滿塘”,小輝家庭農場的蛻變之路,生動詮釋了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的統一。眼下的藕塘河畔,目光所及之處,碧荷連天,蝦躍清波,這座由智慧與汗水澆灌的“綠色銀行”,正持續為田野釋放著蓬勃的振興動能。“守著綠水青山,真的能收獲金山銀山,”肖銀龍篤定地說,“這條路,我要帶著鄉親們一起走下去。”在峽山湖的臂彎里,一個依靠自然邏輯運轉的財富故事,正翻開更廣闊的篇章。(韓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