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北京大學法學院
作者 | 金錦萍,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積極生活
——北京大學法學院2025畢業歡送典禮
教師代表致辭
金錦萍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親愛的同學們,同學們的親友們,我親愛的老師和同仁們,早上好!
三十年前我從這里本科畢業的時候,還沒有百年紀念講堂,我也不曾穿過學士服。所以今天我站在這里,也是彌補我當年的缺憾。感謝學院給了我一個特別的機會,更感謝在座的諸君愿意聽聽一個已經畢業了幾十年的人的分享。
2003年,我去深圳的研究生院講物權法,十幾年后我去深圳調研,遇見當年的學生,他跟我說:金老師,我都忘了你當年給我們講了什么物權法知識了,但是有一句話讓我們銘記至今,并且受益匪淺。我立馬非常好奇,哪句話居然會比“民法慈母般的注視”還讓人印象深刻?他告訴我那句話就是——“哪一個生命不是生命?哪一段生命不是生命?”
“哪一個生命不是生命?”是對于生命的珍重,蘊含著眾生平等、敬畏生命的理念,意味著我們得善待所有的生命,包括我們自己的;意味著即便我們立場不同、觀點相左、利益分歧、志趣迥異,我們依然有一個共同點:我們都是被賦予了生命的存在。所以,在這個價值觀存在諸多分歧的當下,只要我們抱有對于生命的基本認同和尊重,就應該去維護人之所以為人的自由、尊嚴和基本權利,因為這些與生俱來,與生命不可分離。
“哪一段生命不是生命?”則希望諸君不要總為某些事情的啟動設定一個特定的時間點,更不要以為只有萬事具備了才能行動。事實上,當下、眼前都是你我生命的構成,不要將過去、現在和未來割裂;我們的生命就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每一段都值得我們認真對待、積極生活!
是的!所以我今天分享的主題便是:積極生活!
積極生活——要成為具有生命力的人。正因為覺知到生命的珍貴與獨一無二,因此要積極地去體驗和創造。既經得起生命給與的成功與豐富,也受得了生命帶來的失敗與匱乏;既能享受煙火人生的熱鬧,也能懂得人間至味是清歡。生與活兩個動詞卻構成了遠遠比生與活本身豐富得多的生活,當然首先得生下來,然后得活下去,前者感恩父母,后者依靠自己——而這就是生命力。每年冬去春來之際,我都會被那些從堅硬的凍土里冒出的點點綠色所震撼:這是怎樣的生命力?能讓種子忍受撕裂自己的疼痛而無怨無悔,能讓大地無言卻哺育萬物?是的,所有生命的誕生都伴隨著犧牲和疼痛。所以,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輕言放棄,也沒有任何理由荒度年華浪費生命。
積極生活——要與真實的生活打交道。在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導致人本主義都有點動搖的當下,以硅基生命取代碳基生命的想法也載蠢蠢欲動,人類似乎淪為生命體發展的過渡階段。不可否認的是,現代社會普遍存在技術異化現象。當機器生產能力超越人類生物節律時,人的生命過程(出生、勞作、死亡)被重新編碼為可計算的技術參數。如困在系統內的外賣小哥,完全服從算法系統;如滯留在電子屏前的我們,不斷地消耗著寶貴的時間——技術不再服務于人的完整性,而是將人降維為生產鏈條的"耗材"。更嚴峻的是,算法管理系統通過行為記錄、生物識別、情緒監控等技術,正在將這種支配延伸至人的精神領域。——人的主體性岌岌可危。與其沉溺于虛擬世界,不如直面現實世界,與真實的生活打交道。真實的生活或許是不完美的,甚至有點殘酷,但是人的主體性卻因此得以維護。積極生活并非只看到生活積極的一面,而是在認清生命的本質之后依然熱愛生命。所以,親愛的同學們,請你:離開校園之后,與你周圍的真實世界打交道,去建構豐富而真誠的社會關系,讓你的生命在真實的世界中得到滋養而非消耗。在你以法律為業(無論律師、教師、法官還是合規官)時,也應意識到,我們所服務的民眾都是鮮活的獨一無二的生命,可能會因我們的介入而影響人生走向。作為被授信的我們,必須承擔起與之相匹配的信義義務,包含著勤勉、謹慎、忠實和誠實信用。
積極生活——要從工具理性回歸價值理性。工具理性以效率和目標實現為核心,強調通過精確計算手段與目的之間的關系,選擇最有效、最經濟的方式達成既定目標,而疏于追問目標本身的價值或意義。價值理性則由信仰、信念、倫理或者美學等終極價值驅動,并非僅僅追求功利結果,即使效率低下或代價高昂,仍堅持“因其正當而為之”。工具理性與自由主義的結合呈現出現代性的困境之一:在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繁榮和個體選擇空間的同時,也帶來了對于生命意義、自由本質和社會正義的挑戰。工具理性所支持的形式法治會帶來的實質不公平,工具理性追求以效率和效益為核心的單一標準和最優化解決方案會壓制多元價值訴求和對于美好生活的豐富定義。所以,到了回歸價值理性的時候了。當你的思維模式從“做什么是合算的?”到“做什么是應當的?”,便可為自己的行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在驅動力,從而守護人的完整性與精神世界,防止世界淪為數據、計算和無限物化,最終守護人類文明的人文精神和倫理底線。
積極生活——要讓歲月奈何不得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難免會日益懈怠怯懦,甚至會努力說服自己隨波逐流;其間若夾雜著大時代呼嘯而至時,個體如此微不足道,如何積極生活?中年之后,最喜歡聽到的一句話便是: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容顏易改,朱顏易老,這一點上,我們奈何不得歲月;但是我們也要讓歲月奈何不得我們,那便是永葆赤子之心——純真無畏、質樸自然、至誠無邪。在復雜世界里,堅守本真、抵抗異化談何容易?唯有心懷光明,但是光明從何而來?唯有探尋生命的意義。而探尋生命的意義的過程就是生命的意義所在。近幾年來,我一直在追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么要以百年身謀千年事?為什么個體生命終歸要歸于塵土人們卻還要追尋意義?”是的,這是我們想突破生命的有限性,去觸摸無限性的努力,從而也使我們具有了抵達無限性的可能。我們可能窮盡此生,都難以立功立德立言,都無法“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甚至在人生的某些階段都會覺得連安身立命都得竭盡全力。但是請依然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功成不必在我,但是功不唐捐。
積極生活——要勇敢地以社會創新的理念去改變世界。前年以來,我開了一門新課:《社會創新與社會企業》,據說這是全世界唯一一門由法學院教師開的此類課程。我想豐富創業創新的內涵,突破將創業創新局限于商業領域和科技領域的狹義認知,將社會創新理念、理論和機制引入進來,讓學生在面對社會問題時,能夠有意愿、有信心、有能力、有方法地持續參與社會事業,并得以培育志愿服務精神。社會創新是一種以創新的理念開展社會實踐的過程,是具有社會屬性的特定主體通過確定特定的社會目標,提供新的解決方案,并與利益相關者共同生產、實施,以解決社會問題,創造共享價值及進一步推動社會變革的過程。世間從來不乏“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之人,卻極度缺乏“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信徒。社會創新家精神中最彌足珍貴的是不安于現狀卻能以理解現狀的姿態來尋求變革,從容而堅定。對于社會中存在的種種不盡如人意之處,社會創新家敢于懷疑,勇于挑戰,勤于探索,卻甘于此后的各種可能。——所以,親愛的同學們,即便你成不了特定領域的頂尖學術人才,即便你無法揚名立萬,但是若能將所學所思致力于生命本身的體驗乃至社會問題的解決,這何嘗不是生命的意義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生命就是無邊無際的曠野。
積極生活——要過有質量的具有公共性的生活!公共性是奢侈的存在。亞里士多德曾經感概:“凡是屬于最多數人的公共事物,常是最少受人照顧的事物。”公地悲劇、囚徒困境博弈、集體行動的邏輯等經典模型讓人感到沮喪:搭便車行為比比皆是,個人難以為實現他們共同的或者群體的利益而采取行動。不少研究述說現代社會中公共人的墜落,揭示了令人沮喪的發現:孤獨是現代性不可避免的后果,致令個人向私人生活靠攏。——出路在于:人們應當積極參與公共活動,探尋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真正的擔當是意識到我們需要承擔對于身處其中的這個世界的責任,讓其因為我們的出現而變得更好一些。前人曾說“因真理得自由而服務”,我狗尾續貂一句:“因公益得良善而擔當”。
親愛的同學們,當你離開這個園子,你可以開始遺忘在這里學到的知識、獲得的方法、交到的朋友、吃過的美食、吹過的牛和追過的心上人,但是所有熬過的夜、流過的淚、釋放過的能量、歡騰過的心,其間參雜著沉默的清晨、無聊的雨天、憂郁的午后等等……所有這些,都早已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這,已經足夠。
親愛的朋友們,今天我們不談法律,我們只談積極生活。而這,也已經足夠。
謝謝大家!
2025年6月23日
點擊進入下方小程序
獲取專屬解決方案~
法寶新AI系列產品
智能寫作
智能問答
模擬法庭
法寶來合同
法寶合規
責任編輯 | 金夢洋
審核人員 | 張文碩
本文聲明 | 本文章僅限學習交流使用,如遇侵權,我們會及時刪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網(北大法寶)和北京北大英華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見或對相關法規/案件/事件等的解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