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中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
前言
這段時間以來,我國大部分區域仿佛被推進了一個“超級蒸籠”,從清晨曬到深夜,空氣中彌漫著滾滾熱浪,不少網友打趣道:這哪里是夏天,分明是地獄體驗的預演。
現實也確實不容樂觀,多個地區氣象局接連發布高溫預警信號,城市地表溫度甚至可以煎熟雞蛋,夜間也如同置身悶熱罐頭中難以呼吸。
特別是在陜西武功,地面溫度飆升至72.9℃,創下了前所未有的記錄。這種極端天氣已經不只是“曬人”那么簡單,更像是在“炙烤人類”。
那么,這場熱浪到底有多嚴重?為何會如此酷熱?這種情況是否會成為常態?
高溫席卷,健康受威脅
這波熱浪幾乎覆蓋全國,從西北部的新疆吐魯番,一直延伸至中原、華東乃至華南地區,幾乎沒有哪個地方能夠幸免。
中央氣象臺多次發布橙色級別的高溫警報,許多城市的白天氣溫高達37℃~39℃,部分地區甚至突破40℃大關。
山東與河南等地的氣溫仿佛“失控”一般持續攀升,讓人感覺酷熱難耐。
其中最令人震驚的是地面溫度,在陽光直射下的水泥與瀝青路面上,溫度甚至超過70℃。
陜西武功的地表溫度達到72.9℃,刷新了歷史紀錄;而臨潼則達到了72.1℃,追平當地最高值。
這意味著,如果在地上放一枚雞蛋,很快就能被煎熟,行人走在這些區域不僅感到酷熱難忍,還可能因地面反射的熱量造成皮膚灼傷。
此次高溫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全天候無休”。以往白天炎熱尚可忍受,至少晚上還能期待些許涼意,但現在許多城市夜晚氣溫依舊維持在30℃左右,根本無法感受到清涼。
尤其像北京這樣的高濕地區,空氣沉悶得如同被罩上了一層薄膜,連風都是滾燙的。
體感溫度遠高于實際氣溫,整個人仿佛被濕熱氣流包圍,稍一活動就感到胸悶氣短。
即便開啟空調或風扇,似乎也無法擺脫這種酷暑侵襲。
這種高溫不僅帶來不適,更對健康構成巨大威脅。
中暑、脫水和熱射病頻發,尤其是熱射病,它不僅是簡單的“熱暈”,而是人體在高溫下徹底失控的表現,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
例如江蘇常州的醫院就接收了多位熱射病患者,他們的體溫普遍超過40℃,部分病人甚至陷入昏迷。
受影響最嚴重的群體包括身體調節能力較弱的人群,如老年人、嬰幼兒、孕婦以及慢性疾病患者,還有那些必須長時間暴露在戶外的工作者,如建筑工人和快遞員。
他們要么生理調節機制不完善,要么無法避免高溫環境,面臨的危險遠高于普通人。
為啥這么熱?
很多人會有疑問,明明往年也很熱,為何今年讓人感覺像是進入了“超級蒸鍋”?其實背后有三個關鍵因素正在共同推動氣溫走向極端。
直接原因是兩個高壓系統的疊加作用,一個是來自海洋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另一個則是大陸高壓。
它們就像一個巨大的蓋子,牢牢壓制在我國上空,將熱空氣鎖在地面,并阻止冷空氣進入,使得整個區域處于持續升溫的封閉狀態。
此外,這些高壓系統還會產生下沉氣流,壓縮空氣并提升溫度,相當于在原本就已經很高的基礎上再“加一把火”,導致高溫范圍廣、持續時間長、強度大。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日益加劇,根據世界氣象組織數據,2024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而2025年并未出現緩解跡象。
隨著全球平均氣溫不斷上升,大氣保溫效應增強,不僅讓高溫更容易形成,也讓其更難消退。
同時,每升高1℃,大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就會增加約7%,這意味著濕度更高,空氣更加黏膩,人體散熱效率也隨之下降。
這種“濕熱夾擊”的感覺,不僅白天悶熱難當,夜晚也難以降溫,給身體帶來的壓力陡增。
還有一個常被忽視的因素是城市熱島效應,城市中密集的建筑物、混凝土路面和柏油馬路白天吸熱,夜晚卻不易散熱。
再加上汽車尾氣、空調外機和工業熱源的持續排放,城市儼然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儲熱容器”。
因此在同一區域內,城市居民往往要比郊區居民承受高出幾度的氣溫,比如上海今年的高溫日數比常年提前了近十天。
這種由城市化帶來的額外熱負擔,正逐漸成為現代人夏季生活的一大隱患。
科學的防暑之法
面對極端高溫,抱怨并不能解決問題,唯有科學應對才是保護自己的正確方式。
外出時盡量避開上午10點至下午4點之間的高溫時段;若必須出門,建議穿著淺色、透氣衣物,佩戴帽子和太陽鏡,并隨身攜帶水分補充電解質的飲品,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
一旦出現頭暈、異常出汗或乏力等中暑征兆,應立即停止活動,尋找陰涼處降溫。
必要時可用濕毛巾擦拭身體,適當服用藿香正氣水、風油精等應急藥物,但需按照說明書使用,切勿亂服。
在家使用空調時,溫度不宜設定過低,保持在26℃左右為宜,以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導致身體不適,可配合風扇使用以促進空氣流通。
飲食方面建議清淡為主,多攝入含水量高且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食物,例如綠豆湯、冬瓜湯、荷葉粥等。
不少人出于節能考慮不開空調,反而導致室內悶熱不通風,對老人和小孩來說極易引發中暑或其他疾病,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除了個人防護措施,社會層面的協同配合同樣重要,氣象部門應及時發布高溫預警信息,媒體平臺應廣泛傳播防暑知識。
社區可組織相關講座、發放防暑物資,特別是關注空巢老人、獨居人群和高溫作業者。
用人單位應合理安排工作時間,盡可能避開高溫時段進行戶外作業,并設立臨時休息區和飲水點,保障員工的基本防暑條件。
醫院和急救中心也需做好充分準備,防止中暑和熱射病激增時出現醫療資源緊張情況??傊?,從個體到社會,每一個環節都不可松懈。
結語
今年三伏天雖然只有30天,但這30天內集中爆發的高溫、濕熱和悶夜可能比以往更難熬。
據預測,未來五年全球平均氣溫或將比工業化前升高1.2℃至1.9℃,極端高溫事件可能變得更加頻繁且劇烈。
換句話說,我們正逐步邁入一個高溫常態化的時代,如果不采取積極行動,無論是生態環境還是生活方式都將面臨更大挑戰。
面對極端高溫,我們不僅要調整生活習慣,更要動員全社會共同應對,加強環境保護,減少碳排放,推廣綠色生活理念,提升城市抗熱能力,這些都是亟待推進的長期任務。
40℃或許只是開始,我們能做的不是焦慮,而是讓自己和這個“越來越熱的地球”共同適應下去。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信源:1. 熱爆了!全國多地高溫和地表溫度破紀錄 17日起冷空氣來“滅火”,2025-07-15,光明網2. 43℃要來了!2025-07-16,魯中晨報3. 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