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在微瀾圖書館志愿者伙伴林蘭發起和組織下,微瀾 成都 成功點映觀影《風起前的蒲公英》;微瀾深圳在若詩等伙伴的努力下,也發起了專場點映,目前還有余位,邀請深圳在地朋友們7月27日(周日)一起觀影。
7月24日前,可以繼續搜索當地排片觀影:
1、深圳在地伙伴可以掃描以上海報購票觀影;
2、微瀾上海的伙伴也在計劃發起點映,估計在8月上旬;
3、影片已經在愛奇藝上線,暫時沒有排片的城市,可以付費觀看;
4、在地組織點映:北京三知和微瀾圖書館的伙伴們如果在地發起點映,也可以直接聯絡微瀾大本營同事吳麗麗,會協助大家發起和組織點映。
紀錄片《風起前的蒲公英》“聚焦并追蹤了蒲公英合唱團四位團員(2017~2019期間)的訓練日常和TA們各自的學習生活與家庭境況。流動的家庭、升學壓力、變聲期尷尬,以及無處不在的社會規矩,現實的殘酷經常考驗著這些稚嫩的愛樂之心。在升入初二之際,孩子們和TA們的家庭都必須面對未來的選擇,初中生涯終將因升學壓力和離別無奈而中止。”
為什么是音樂
蒲公英合唱團指導老師袁小燕已經在蒲公英用音樂陪伴孩子們16年,2015年她曾獲得“新公民園丁獎“,采訪中她說:
09年剛開始來到蒲公英中學,接觸到孩子…了解到他們在之前就讀的打工子女學校中沒有接受過正規的音樂課程,有的同學告訴我,在之前的學校,是校長或者其它科目的老師拿著錄音機到教室播放,就被當做是音樂課。甚至有的學校,根本沒有開設音樂課… 這幾年來,我致力于音樂之帆和歌曲編創等項目,讓學生們感受更多音樂的魅力… …并不一定要成為職業的音樂家,而是希望用音樂為孩子們帶來精神上的富足…在心靈中有所溝通,從而建立友誼、信任以及合作精神…… 我跟一位老師兩個人負責全校的音樂課程…在歌曲創編項目過程中,前期有征求其他科目老師的意見,后期也將完成的作品拿給其他科目老師來一起使用,帶動了科目老師的參與積極性。 公眾號:新公民計劃
理想與現實/無力和希望
6月25日電影公映后,不少微瀾圖書館的伙伴走進了影院。觀影的過程里,大家也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作為音樂教育者的X在獨自觀影后說:
同樣作為教育者的Vivi:
觀影時我也意識到了很多人不知道這個議題的背景,電影里也沒有明確戶籍在流動兒童議題里的重要性,也就是為什么這些孩子要回老家,流動性這么大?但是作為藝術作品,我能理解紀錄片聚焦孩子們本身的視角,他們的抗挫力和成長,給觀眾希望。 作為紀錄片,蒲公英學校的紀錄是非常有意義的,就像劉導說的,這部片子我們能看到流動兒童群體的真實生活環境,也能看到孩子們的抗挫力和成長。蒲公英學校的記錄也讓我們期待更多的支持和成長發生在全國的同類學校,不論是通過微瀾圖書館這樣的公益項目,還是通過學校本身。
小紅書上看到的一條筆記,關于紀錄片內的“矛盾現場”:
這種矛盾,也是很多伙伴觀影后的感受,一方面深深的無力,一方面又從破碎中看到哪怕微小的希望,因為還有音樂。映后談,導演梁君健也分享了孩子們的近況,四個孩子都還在讀書,年齡最大的張展豪已經上大三了,盡管大家都沒有走專業音樂的道路,但音樂也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
從微瀾來講,通過圖書館,不管我們能支持多少,大家都在努力的行動;作為一個議題倡導者和作為日常在孩子們身邊的微瀾志愿者,很難不代入當事者的角色,也深深知道,在蒲公英中學的背后,還有千千萬萬的流動人口家庭和子女,不管是家庭還是孩子,都需要更多來自社會的關注和支持。
什么是流動兒童,為什么會流動?
流動兒童
是指流動人口中的0-17周歲兒童。流動人口是指人戶分離人口中扣除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人戶分離人口是指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及以上的人口。
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跨鄉鎮街道外出流動半年及以上,留在原籍不能與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0-17周歲兒童。其中,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留守兒童中戶籍所在地為農村的兒童,城鎮留守兒童是指留守兒童中戶籍所在地為城鎮的兒童。
一些事實:
大量的隨遷子女因為居住地學位不足或者升學門檻高的原因被迫返鄉;以北京為例,隨遷子女從五年級開始返鄉,為小升初做準備,這部分孩子大多成為“城鎮留守兒童”——因為升學、生活等限制,作為農村戶籍城市居住生活的他們,從父母工作的城市,獨自回到老家的城市就讀。
剛過去的2025年北京高考,報名人數7.89萬人。其中,非京籍高中畢業約0.24萬人,是該屆學生2013年小學入學人數的3.2%。 魏佳羽,公眾號:請叫我北京三知
我們能做什么?如何行動
一、看見:了解和關注流動人口子女教育議題和流動人口家庭處境:
難以在居住地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一直是流動兒童面臨的最突出的挑戰,也是兒童留守產生的制度根源… 未來幾年將成為推動流動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入學升學的關鍵窗口期…… 我們的三點建議: 1 修改《義務教育法》保障適齡兒童在經常居住地學校就近入學… 2 全面推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保證流動兒童在經常居住地平等享有公共服務… 3 國家、社會和公益組織將流動人口子女視為一個整體,不僅要開展面向流動和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服務,也要…支持、陪伴流動人口家庭一起應對在居住地落戶、子女入學升學以及兒童照顧等方面具體而微的困難,才能真正避免更多流動兒童與父母分離,促進留守兒童與父母團聚。 魏佳羽,公眾號:請叫我北京三知
流動人口子女教育議題相關研究記錄:
二、發聲:了解之后,參與傳播
了解,理解和關注之后,力所能及地參與發聲,幫助流動人口子女教育議題讓身邊的人和社會公眾了解和理解。
三、行動:參與公益行動
1、做志愿者,直接參與支持和服務流動人口家庭和子女的教育行動。
2、捐款支持相關公益項目和機構持續從事流動人口子女教育議題相關的研究、倡導以及直接對流動人口子女教育服務和支持。
部分流動兒童相關公益項目推薦
流動兒童議題研究和倡導:
1、讓流動有希望(北京三知困難兒童救助服務中心)
流動兒童課外服務項目:
1、太陽花流動兒童社區教育項目(上海閔行區吳涇太陽花社區兒童服務中心) 2、鳥巢閱讀計劃(鳥巢計劃公益團隊) 3、安全號列車(深圳市龍崗區龍祥社工服務中心) 4、火把社區(廣州市小金雁社區公益服務中心) 5、微瀾圖書館(北京三知)和 合作社區機構 新公民計劃 CDR,公眾號:請叫我北京三知
流動兒童教育和支持相關:
1、蒲公英中學(公益性初中,北京)
2、希希學園(打工子女學校流動兒童全面性教育課程服務,北京和鄉村兒童)
3、綠色薔薇(社區中心,支持女工和孩子,深圳)
4、藍欣公益(社區中心,支持女工和孩子,廣州)
5、青草公益(青少年成長支持,廣州)
6、微笑閱讀(社區圖書館和閱讀推廣,各地)
等等。
目前,迫切需要通過社會環境的支持和國家政策的改善,讓流動人口子女走出流動缺少公共服務、留守缺少父母陪伴這樣的兩難處境,讓流動人口子女能夠與父母居住和生活在一起,在居住地平等享有公共服務,健康地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注:文內觀后感引用,均經伙伴同意。
整理編輯排版:小新
北京三知是一家民間公益機構,致力于開展研究、傳播和公眾倡導活動,推動更多人關注流動人口隨遷子女(流動兒童)教育問題,參與改善流動兒童成長環境,使TA們可以在隨遷居住地享受公平、優質、適宜的教育。
北京三知開展各種項目活動,支持領域發展,2017年發起微瀾圖書館,為公眾參與公益服務提供平臺,希望與社會大眾一起為流動兒童創設適宜的環境,激發和引導流動兒童的自主發展,讓每個流動兒童成為更好的自己。
微瀾圖書館依托大量志愿者的參與才能實現穩定持續開放,成為“活”的圖書館。
以2025年上半年(一個學期)為例,不完全統計(截至2025年7月4日前已在微瀾社區登記服務),有1054名志愿者參與各館開館及微瀾大本營各小組工作共計5755次(人均5.46次),服務時長33320小時(人均31.61小時)。上半年,有71個圖書館日常開放運營,覆蓋4.9萬注冊讀者,開放圖書館超過3100天,推動2.06萬兒童借閱圖書28.24萬冊次;挑選和購買圖書近3萬冊(實際新增館藏31986冊,部分為學校和受捐圖書),用于補充和改善館藏。
更多微瀾圖書館信息:
基礎介紹:
館員招募:
館東計劃:
看見 | 發聲 | 行動
聯系和與我們互動
微博:@請叫我北京三知
豆瓣:@請叫我北京三知
小紅書:@請叫我北京三知
微信:小新(xingongmin200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